宇宙观|王正原 | ?建立在单一文本上的“成神”可靠吗?( 三 )


宇宙观|王正原 | ?建立在单一文本上的“成神”可靠吗?
本文插图

【宇宙观|王正原 | ?建立在单一文本上的“成神”可靠吗?】雍城血池遗址:秦汉时期的“畤” (来源:www.kaogu.cn)
秦汉宫廷的这种尝试引发了激烈争论 。 汉初 , 陆贾和《淮南子》分别以传统宇宙观与“神升派”的主张 , 反对神权统治 , 倡导复古或自治的政制 。 汉武帝之自我神化登峰造极 , 同招致了激烈批评 。 颇富“托古”色彩的董仲舒认为 , 虽然统治者可通过祭祀与沟通上天 , 并建立合理的政治秩序 , 但天人终究有别 。 武帝虽独尊儒术 , 但在宇宙观上并未妥协 。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总结 , 企图僭越上天乃是朝代衰亡之象 , 以曲笔批判武帝的神权统治 。 成帝时 , 匡衡与张谭猛烈攻击君主的自我神化 , 在争论中占据了上风 , 刘向则仍在维护武帝的祭祀系统 。 王莽得势后 , 礼制的复古改革终于被彻底推行:天与人相对分离又相互依存 , 但青铜时代传统中天人对抗的色彩被减弱了 。 人应顺应于天 , 设定宇宙的中心 , 通过这一中心与天沟通并施行统治;天则准许或拒绝人的行为 。
《成神》一书对早期中国天人关系的诠释 , 在颇多方面超出了学界习见 。 例如 , 古文字学家早已注意到卜辞中鬼神的作崇 , 但并未如普鸣那样 ,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考虑该现象 。 又如 , 《论语》、《庄子》内篇、《周易·系辞传》等作品在惯常理解中 , 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但普鸣却在这些作品中观察到了天人的相对分离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规避惯常的判断 , 普鸣呈现了不同语境下“天”与“人”如何被界定 , 二者的边界在何处 , 人是如何与天打交道的 。 他梳理了天人关系纵向流动的起伏 , 及不同“学派”横向分布与互动的情景 。
由此 , 我们可将早期中国天人关系的几条脉络总结为:(一)青铜时代宇宙观的天人“相倾” , 统治者致力于通过祭祀神灵 , 来安抚上天 , 调和天人矛盾;(二)公元前四世纪 , 相反的主张开始出现:活人有神化的潜能 , 天人界限逐渐模糊;(三)进入帝制时代 , 朝廷整合多种宇宙观 , 对皇帝进行神化 , 以进行神权统治 。 这三条线索前后出现 , 此消彼长 , 不断分化 。
这表明 ,早期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彼时 , 不同的宇宙观与天人关系主张相继盛行 , 而 被不少学者视为中国文明内核的“天人合一”“关联式宇宙观”等 , 仅是几种宇宙观之一 。

普鸣已然脱离“天人合一神话”之窠臼 。 不过 , 我们仍有必要检视 , 他的方法有无阙漏 , 这种方法能否带来一种足够健康的姿态 。
在方法上 , 普鸣主张 , 先对单一文本进行无预设的解释 , 通晓其宇宙观主张 , 以此为基础 , 串联起不同文本中的主张 , 恢复他们的历史背景 , 从而构建一定时段内天人关系的演变历程 。
我以为 , 这种方法虽可规避文明对立与流派划定的成见 , 但尚有一些缺陷:
第一 , 若仅从单一文本出发 , 将从中提炼出的主张作为定论看待 , 则细小误读产生的影响会被放大 。 例如 , 普鸣将何尊铭文第二句译作“He once again received King Wu’s abundant blessings from Heaven”, 并由此判断 , 武王直接从天上赐福于活人 。 此处 , 普鸣借鉴了唐兰的释文:“复?(禀)珷(武)王豊(禮) , 福自天” , 但改“禮”为“豐”(该字从玉 , 是 “礼”无疑) , 并调整了句读 , 以求将“福”理解为赐福而非祭名 。 这恐怕难以成立 。 并且 , 学界早已认定旧释“福”实应作“祼” , 故此句所言无疑是举行礼仪之事 。 这一错释影响不小 , 事涉西周先王能否直接影响人间事物运行 。 此例表明 , 独立地对单一文本进行无预设的解释 , 难度很高 , 有严苛的语文学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