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 人们认为人死后还要继续"生活";于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地宫;然而到了三国时期 , 曹魏建国伊始就开始推行薄葬 , 甚至还有高管实行裸葬;难道死后就不"过日子"了吗?人们的观念转变得这么快?其实 , 人"视死如生"的观念并没有变 , 只是有了一样随葬品 , 代替了原来的金银财宝;还赋予了更多精神寄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文章图片
厚葬在汉代极为普遍;据《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于是上行下效 , 全京师的皇亲国戚以及权贵 , 在制作葬具时 , "必欲江南檽梓,豫章楩楠";意思是做棺材一定要用特定树木的木料 , 是为"大木";而且一些地方的小官吏也是"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其墓葬往往是"积土如山,列树成林";就是庶民百姓和"边远下士,亦竞相仿效" 。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文章图片
这种现象在考古过程中得到印证;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就是最好的证明;河北西汉中山靖王刘旺及妻窦绾之墓 , 就是被盗过 , 出土的随葬器物也多达4200多件 , 一件金镂玉衣用了2408片玉片和1100克金丝拼成;气势非同一般 。
汉代实行厚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主要是历史根源深重;汉以前的朝代 , 无一不实行厚葬 , 特别是秦代;厚葬之风达到了高峰;如始皇陵高五十丈 , 面积方圆达五里之广 , 征集了七十多万民工 , 前后连续修建了三十余年 。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文章图片
汉王朝正是在这种厚葬之风的影响下 , 天子即位一年 , 就决定用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来营造陵墓 。
到了三国时期 , 曹魏却一改前朝厚葬之风 , 极力推崇薄葬;有一人名曰杨王孙 , 孝武时人;他在国力强盛 , 家业富裕 , 厚葬盛行之际 , 力行裸葬 , 可谓惊天动地之举;他临死时嘱令儿子:"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曹操于公元205年下令革除厚葬 , 一之于法 , 并严禁墓道立碑;他自己率先薄葬 , 将自己的墓地选在瘠薄之地 , 不封不树;他死前遗诏:"天下尚未安定……葬毕便除服……敛以无藏金玉珍宝 。 "在曹操的影响下 , 其亲属以及朝中大臣纷纷效仿 , 力主薄葬 。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文章图片
人们对葬丧的观念转变得如此之快 , 是和当时社会情况有关的;正如曹操所说 , "天下未定" , 三国时期兵荒马乱 , 经济萧条 , 人们没有更多财富来修墓;但是这也许是平民中的现象 , 贵族士大夫们还是有一定财力的;相比汉朝时期的拿出三分之一财富去建墓 , 曹魏时期的贵族还真是"薄葬" 。
这样看来 , 曹魏力主薄葬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专家经过考古发现 , 曹魏时期的人们找到另一种精神替代品——俑;殉葬用的"俑" , 据《礼记·檀弓》 , 孔子"谓为俑者不仁" 。 郑玄注:"俑 , 偶人也 , 有面目机发 , 有似于生人 。 "是最早的机器人的雏形 。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墓葬中用俑类物品始于春秋战国 , 是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体型基本上是仿生大小;在已发掘的秦汉朝墓葬中 , 小型俑类非常少见;一般而言 , 秦汉墓规模讲究"大" , 越大越好;而曹魏时期 , 战乱不断 , 经济萎靡 , 墓葬规模就小很多;于是人们墓葬中的随葬品都用前朝的"缩小版" , 比如俑类;人们制作各种身份的俑人 , 包括侍婢、卫兵、歌妓等等来陪伴自己;而且发现俑类不仅能制作成人型 , 还有车马、农具 , 家畜等 。
纵古观今|曹魏则力主薄葬,原因是有了这个随葬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