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二 )


不过小麦的一项特异的禀赋 , 帮助它在华夏大地扎下根来 , 那就是超强的耐寒能力 。
《诗经》中有云:“十月纳禾稼 , 黍稷重穋 , 禾麻菽麦” 。 中国原有的粮食作物一般都是春种秋收 。 小麦可以秋种夏收 , 正好可以利用秋收之后的空闲劳力、土地进行生产 , 并在夏季粮食青黄不接之时接济百姓生计 。
这在饥馑灾荒频繁发生的年代 , 堪称黎民百姓的续命之物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中国的能工巧匠们 , 又将小麦加工成粉 , 制成了饼、面条、馒头、包子、饺子……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历程 , 小麦在中国的地位开始节节攀升 , 并成功地将麻(大麻)、菽(大豆)、苽(又称雕胡、菰米)等排挤出了主粮行列 , 最终成为一谷之下 , 百谷之上的粮食作物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南北战争 , 包括西晋战乱、唐代安史之乱和宋代靖康之变 , 引发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 使得小麦在中国南方的种植区域也不断扩张 。
小麦作为仅次于水稻的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 这种地位 , 就是在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之后也没有撼动 。
小麦 , 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口味 , 还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中国人吃面4000年久 , 形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面食帝国版图 。
| 新疆 |
新疆 ,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 一条古丝绸之路 , 将它和东西方文明紧密相连 。 小麦最早从这里传入河西走廊 , 进入中原 。
游牧与农耕的结合 , 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新疆拌面 。 俗称“拉条子”的这种美食 , 将牛羊肉和各种蔬菜相搅拌 , 辣皮子肉拌面、皮牙子肉拌面、番茄肉拌面、蒜薹肉拌面、毛芹菜肉拌面……
几乎是有多少种蔬菜 , 就有多少种新疆拌面 。 “三天不吃拉条子 , 身体就要打摆子” , 新疆人和拌面一刻也不能分割 。
过油肉拌面是新疆拌面最杰出的代表 。 吐鲁番盆地西边的托克逊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奇台县 , 是新疆拌面的两张社交名片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过油肉拌面
| 青海 |
青海人和面、揉面、抻面、拉面手段高强 , 他们用手揪出“尕面片” , 用杂面(青稞面)擀成“板凳腿” , 用手搓成状如猫耳朵的“秃秃麻食” , 还有“搓鱼”、“炮仗”和“破布衫”等名头怪异的面食 , 听起来就是一股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 。
青海化隆的拉面还远走他乡 , 改头换面 , 在邻省获得认可 。 甘肃的诸多地界 , 它们也叫兰州拉面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蓬蓬草 , 是制作拉面的辅助材料
| 甘肃 |
蓬蓬草 , 是西北荒漠地带常见的苋科植物 , 植株火烧成灰后 , 可以取碱 。
甘肃人发现了蓬灰的奥妙 , 使面团更具有延展性 , 兰州拉面因此也演化出无法比拟的味道 , 所谓:“汤镜者清 , 肉烂者香 , 面细者精” 。
“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 , 是识别真假兰州牛肉面的唯一标准 。

正月三草|中国面,4000年
本文插图

拉面
| 陕西 |
西安城 , 先后有十三个王朝轮流坐庄 。 陕西人 , 吃过不下十三种花式的面条:油泼面、臊子面、罐罐面、摆汤子、裤带面、饸烙面、刀削面、旗花面、驴蹄子面、手撕面、削筋面、箸头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