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闻快讯|大明王朝的“旷世悲歌”,缘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 六 )


“癸卯(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十一日) , 大祀天地于南郊 。 罢中书省 , 升六部 ,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 布告天下 。 ”
鲜闻快讯|大明王朝的“旷世悲歌”,缘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
本文插图
朱元璋时期 , 皇帝集权模式 。
这样一来 , 确实使皇帝的权利得到高度集中 , 也杜绝奸臣贼子弄权的机会 , 可美中不足的是 , 皇帝平日的工作量也因此加大 。 为了帮助皇帝应对复杂的政务 , “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 而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正是为了适应内阁制的存在而产生 。
◆ “拟票”
在内阁制度下 , 决策权由皇帝掌握 , 内阁只拥有议政权 , 六部则掌管着行政权 。 但凡朝廷遇到重要事务 , 均先由内阁商议后拟定几条意见 , 并以笔墨将其写在票签上 , 然后呈递给皇帝批准 。 这个过程被称为“票拟” 。
◆ “批红”
根据内阁商议后 , 以票拟形式呈递上来的意见 , 皇帝只需要根据内阁的意见 , 行使自己的决策权 , 对可以通过的意见则由皇帝本人亲自拍板批示形成“朱批” 。 这个过程叫做“批红” 。
“票拟”和“批红”制度的出现 , 不但优化了内阁和皇帝之间办事的流程 , 也对皇帝平日需要处理的繁重政务缓解不少工作量 。
第二阶段:朱瞻基时代 , “票拟”和“批红”制度到司礼监“文化太监”参政的延伸!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 朱元璋吸取了前朝教训 , 为了防止宦官干政 , 曾经下令不允许宦官认字 。 后来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 , 虽然之前一直奉行的“票拟”和“批红”制度已经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 , 但他依然觉得皇帝的日常事务还是太过繁忙 , 同时也不愿很多事情都受内阁的指指点点 , 总之 , 朱瞻基觉得 , 这个皇帝总归还是做得不太自在 。 于是 , 朱瞻基就想到了提高宦官文化水平 , 使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文件的法子 。 这样就等于是在皇帝和内阁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
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 , 朱瞻基正式宣布 , 在宫内设立专门供太监们提高文化层次的“内书堂” , 并教授小太监们入堂读书接受教育 。


朱瞻基时期:“内书堂” , 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神秘机构 。
对此 , 《明通鉴》记载:
“ 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 , 专授小内史书 ,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 。 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 ,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 自此内宦始通文墨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在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中祸国殃民托帝下水的太监王振 , 也正是在这时候 , 由朱瞻基下旨 , 在民间选取的有文化的举人自愿进宫做了太监 。 初入宫做太监的王振“为人狡黠、善于伺察人意” , 深得明宣宗喜欢 , 于是明宣宗便命他为东宫局郎 , 服侍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 。 当然 , 这也为后来朱祁镇前半生的荒唐从政生涯埋下隐患 。
明宣宗朱瞻基对宦官集团创新性的文化培养 , 使得许多宦官都能够粗通文墨 , 甚至学有所成者 , 可以达到学识通晓古今 , 能够帮助皇帝拟旨援笔立就的才学造诣 。 后来 , 明宣宗朱瞻基又在司礼监设立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两个要职 , 来协助自己处理日常公务 。 这时候 , 秉笔太监负责代皇帝行使“批红”的权利 , “掌印太监”则代皇帝行使最终审核盖印的权利 。
关于“秉笔太监” , “掌印太监” , 从他们的本职工作来讲 , 如果秉笔太监“批红”后的意见不对 , 掌印太监则有权将其奏折驳回重批 , 从这一点来说 ,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责要大于“秉笔太监” 。

● 朱瞻基时代独创的“宦官参政”体系模式之利弊分析:
明朝中后期 , 随着司礼监权利的日益扩大 , 他们将宦官各衙门的权利全部归集在自己手中 , 如镇守太监的吊牌 , 同三法司录囚 , 提督京营 , 以致后来的东厂、西厂等大权皆同归属司礼监 。 于是 , 从组织形式上来讲 , 私礼监从明宣中朱瞻基时代开始 , 以致于明朝中后期 , 逐步形成一个以掌印太监为首 , 秉笔太监为辅 , 可以和内阁相对应的 , 类似于“内相”形式的庞大官僚机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