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辉图书|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美感与道德如何并存? | 替你读诗( 二 )


策兰把这首诗命名为赋格 , 并借此为它赋予了极富音乐性的基本格调 。 在初次阅读时便能注意到 , 它正如一支赋格那样同时拥有两套相悖的主题 。 诗中的四次停顿 , 姑且可以当作四个小节 , 都由相似的句子起头 , 只不过以赋格般的形式略做了修改 。 紧随其后的二到四行的内容也都大致相同 。 此外 , 每个小节的后半段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起头的:“有个男人住在屋里……” , 之后的句子与意象都是围绕着这个男人所写 , 要么类似 , 要么就是相同的 。 所以 , 每个小节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就可以看作一首典型赋格曲中的主题与对题 。 在音乐的专业术语中 , 它们分别就是一首赋格作品中的引领部分和跟随部分 。 从诗的第四句开始就能很明确地判断出 , 为自己挖坟的受害人是这首赋格的引领部分;而跟随部分则是凶手 , 他引来他的蛇 , 吹口哨召来他的狼狗 , 发号施令 , 还写信回德国 。 他的蓝眼睛就显示出了他是位优越上等的德国人 。 受害人与凶手之间的施受关系于此处刚好颠倒了过来 。 而悖论式的倒错在全诗中比比皆是:“清晨的牛奶”是黑色的 , 却最先在傍晚被喝 , 接下来才在午间、早晨和夜里 。 单单是头两个词就是反义词的连用 。 黑色是一系列死亡象征的开始 , 而牛奶恰恰相反 。 这种悖反意象的至高点上站着两位头发颜色不同的女子 。 拥有一头“金色头发”的女子名为玛格列特 , 是歌德《浮士德》中格蕾琴的全名 。 而“灰色头发”的女子叫作苏拉密特 , 是《旧约·雅歌》中所罗门的犹太新娘 。 只不过她的头发并不是灰色的 , 而是被变成了灰烬 。 这就代表着德国文明与犹太文明之间凶手与受害人的极端关系 。 如果策兰完全根据赋格的格式谱完整首诗的话 , 那么作品就会显得太过规整 , 其中的对象就会单纯地沦为艺术作品中的材料 。 但他通过限制音乐性的流动激化了两段旋律中的矛盾 。 主题与对题之间的施受颠倒正好从内容上对应了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德国式的、对音乐的亵渎 , 正如同诗中所写:凶手下令受害者为自己的死亡奏乐 。
尽管借用了赋格的形式 , 但这首诗全无赋格的严整性 , 反倒更像是呼灵的萨满一声声重复召唤着凶手和受害人的呐喊 。 最让人不解的是结尾处复古式的诗化词“做着美梦” 。 这让人想起德国的浪漫主义 , 这些野蛮人就是从这个梦之世界中创造出了他们反常变态的价值观 。 而人们希望的是 , 终有一天人类可以从这些梦魇之中苏醒 。 作为核心而几次重复的结尾最后两句 , 就有些像音乐作品的终章 。 在通过了连接扭曲的天国美梦和地狱现实的甬道之后 , 读者终于能在结尾的交响中深吸一口气 , 诗歌到此终止 , 矛盾却并未解决 。 和解根本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 因为金色头发的玛格列特要面对的是已经化为灰烬的苏拉密特 。 然而在这首诗某些微妙的暗示中 , 隐藏着某些原谅的线索 。 从第一行中读者就被引入了“我们”的语境之中 , 此后提到黑牛奶的时候 , 策兰用的是“我们喝它”的这个说法 。 但在接下来的三个小节中 , 人称发生了改变 , 这句话就变成了“我们在深夜喝你” 。 也就是说 , “黑牛奶”成了一个“你” 。 而在第一小节中 , 被称为“你”的只有玛格列特 , 而“金色头发”显然是出现在这个男人写回德国的信中的 。 第二小节中 , 苏拉密特也成了“你”(你的灰色头发) , 而这显然不再是出自这个上等人的口吻 , 而是出自诗歌中的“我”的口吻 , 也就是读者眼中的“我们” 。 在第四小节中 , 读者终于也成了“你” , 因为策兰如此写道:“他用子弹射中你” 。 这可以被当作一种对未发生之事的警示 。 这种将受害者与刽子手同时归入“我们”的范畴之中 , 并一同喝下“清晨的黑牛奶”的代词用法确实带有些许的和解意味 。 作者同样也许下了愿望 , 盼望着下一颗来自德国的大师的铅弹不要再射中任何人 。
(本文内容节选自《什么算是一首好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