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透视防弹少年团的成功秘籍,国内偶像团体能学到什么?( 二 )


钛媒体APP透视防弹少年团的成功秘籍,国内偶像团体能学到什么?
本文插图

2005-2018年韩国男团各项数据统计
小型经纪公司的偶像出道愈加艰难 , 2017年 , 《PRODUCE》系列(国内《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原版节目)选秀节目横空出世 , 隶属于韩国财阀CJ集团的 Mnet 集结几十家小型经纪公司的A等练习生掀起了一波国民选秀 , 这看似是给了小型经纪公司一把糖 , 实则是给小型经纪公司偶像的前景又加了一层霜——这些出道就有国民粉丝基础的组合再次压榨了其他偶像的市场 。
2013年出道的防弹少年团也是“三代团”之一 , 他们的第一张专辑《2cool4skool》只卖出了几千张 , 之后的两年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
钛媒体APP透视防弹少年团的成功秘籍,国内偶像团体能学到什么?
本文插图

拐点是2015年 , 他们发布了“青春二部曲”中的第一张专辑《花样年华 pt.1》 , 这张专辑记录了初中、高中等十几岁年轻人在成长中的迷茫、孤独、痛苦 , 以及他们对伙伴、陪伴、爱的渴望 , 其中的主打曲《I NEED U》让防弹少年团拿到了第一个打歌节目一位 , 他们也是唯一拿到“一位”的2013年出道男团 。
2016年 , 新专辑《Wings》与《血汗泪》等MV频频打破记录 , 获得了Billboard Top Social Artis奖项也被视作防弹少年团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因为此奖项的其他提名人物是 Justin Bieber 和Selena Gomez 。
为什么成功的是防弹少年团?
我们先把时间转回2012年 。
旗下拥有多组人气组合 , 正处于鼎盛之年的SM公司再次进攻美国市场 , 但效果并不如人意 。 在此之前 , JYP旗下女团Wondergirls、SM旗下女性歌手Boa都已领略过美国市场的冷酷 。
《The New Yorker》采访人员 John Seabrook 在文章《》中提到 , 当时的英国人气男团 One Direction 非常强调每个成员的个性 , 但少女时代这种韩国组合要求所有团员成为一个整体 , 她们穿一样的衣服 , 一样的妆发 , 跳舞时每个人的动作甚至连角度都要一致 。
John Seabrook察觉到的这种差异是大多美国人对Kpop的印象 , CNN当年 , 其中三位都提出成员看起来太过相似 , 一位14岁的男孩甚至称没有一位成员可以脱颖而出 。
不止是外表 , 其实偶像的性格与言行也得听从公司安排 。 在电视、纸刊等传统媒体为主的时代 , 由于发声渠道被企业掌控 , 大多数偶像只能遵循公司安排的人设 , 参加经过公司团队许可的综艺、舞台和粉丝见面会 , 表现公司想让他们表现出的样子 。
企业对于偶像的控制是一方面 , 另一方面是相比三大社 , 人微言轻的小型经纪公司在电视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 没有电视台资源就没有曝光 , 没有曝光就等于组合正在“慢性自杀” 。
那么 , 有钱有人的三大社纷纷折戟于美国市场 , 为什么没有太多资源的防弹少年团能走进美国市场?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我们概括来说:2015年前 , Boa、Wondergirls等韩偶像虽然都在美国遇冷 , 但他们已经向美国人“科普”了Kpop概念 , 进行了一定的市场教育 。
在YouTube、Twitter等社交媒体流行于全世界之时 , 防弹少年团正好在受众以充分了解Kpop的状态下切入了国际市场 , 以最先关注韩流的亚洲青少年群体为目标 , 制作契合非主流群体心境的内容 , 及时、真诚地通过vlog、聊天室、直播APP与粉丝交流互动 , 不断生产内容以保持防弹少年团在互联网上的高曝光率 。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
2012年年底 , 韩国歌手Psy发布的《江南Style》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视频 。
之后 , 偶像网络影响力反哺其现实待遇的案例越来越多 。 2014年 , 韩国女团EXID为新单曲《Up&Down》在电视台里进行了一个月的舞台打歌 , 辛苦但无人问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