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声伴随几代读者的经典集结——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藏本”丛书出版( 二 )


在“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出版的同时 , 一些名著的全新整理本也陆续推出 , 如《红楼梦》新校注本、《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 。 进入新世纪后 , 《三侠五义》《孽海花》《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醒世姻缘传》等新品种的加入 , 使人文社的中国古典小说板块更加完善 , 也形成了多条从不同角度组合的古典小说产品线 , 如“四大名著”系列、“三言二拍”系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系列、“华夏英雄传系列”等 。
“中国古典小说藏本”把各系列整合在一起 , 便于读者整体收藏、阅读 , 而且这次是采用精装形式 , 全部25 个品种54 册 , 这样的规模以前还没有过 。 可以说 , “中国古典小说藏本”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70 年社庆”来临之际 , 对历年中国古典小说出版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
整理专家队伍名家荟萃
“中国古典小说藏本”中的品种 , 通常以可靠的底本、优质的校点注释在读者中受到好评 , 完成这些整理工作的均为相关领域研究专家 , 乃至名家 。 这些专家队伍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人文社内部的学者型编辑
舒芜先生在《舒芜口述自传》中提到 , 古典室“不像别的室 , 不是某个编辑或出版机构集体转过来的人 , 而是东找一个西找一个拼凑起来的 。 大概是由冯雪峰、聂绀弩到处物色来的 。 ……主要是原来在大学教古典文学的一些教授 。 我本人就是这样 , 解放后虽然当了几年中学校长 , 但解放前一直在大学里面教古典文学 。 还有如陈迩冬、顾学颉、王利器等 , 过去都是在大学里面教古典文学的 。 还有例如张友鸾 , 是解放前的老报人 , 新闻界著名的《新民报》‘三张’(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之一 , 业余一向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 。 现在回头一看 , 这个班子真还不错 , 几十年来 , 直到今天 , 在社会上、在古典文学界 , 都还站得住 。 ”除了这里提到的陈迩冬、顾学颉、王利器、张友鸾 , 还有1954 年调入人文社周汝昌、周绍良等 。 诚如舒芜先生所言 , 这些当时在人文社担任古典文学编辑工作的学者 , 今天看来都堪称名家 , 像王利器先生来到人文社之前曾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 陈迩冬先生曾在山西大学任教 , 都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 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 。
新中国初建 , 出版社初建 , 确定什么样的选题 , 以何种方式整理古典文学作品 , 一切都需摸索积累经验 , 如果直接请外部专家来做 , 可能更不好把握 。 所以最初的整理工作 , 大多在编辑部内部开展 , 舒芜先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 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
白帝千秋恨 , (顾学颉整理《三国演义》)
红楼一梦香;(汪静之整理《红楼梦》)
梁山昭大义 , (张友鸾第二次整理《水浒传》)
湘水葬佯狂;(文怀沙整理《屈原集》)
莫唱钗头凤 , (李易协助社外游国恩先生选注《陆游诗选》)
须擎月下觞;(舒芜选注《李白诗选》)
西天何必到 , (黄肃秋整理《西游记》)
【文艺之声伴随几代读者的经典集结——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藏本”丛书出版】东四即天堂 。 (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址在北京东四头条)
编辑部成员最初的尝试摸索 , 谨慎而严谨 , 不仅为后来的整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 有些还成为可资借鉴参考的示范 。 不过他们大多没有在出版的成书上署名 , 有的仅在前言或凡例中提到 , 有的则完全隐去 。 例如舒芜先生回忆担任过《封神演义》的校点工作 , 曾经送审到上级胡乔木那里 , 胡乔木还提出了“分号太多”的意见 。 直到今天 , 人文版发行《封神演义》校点本 , 仍是以1955 年初版为基础的 。
由学者型编辑担任整理工作的传统 , 也一直延续下来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出的“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中 , 《荡寇志》的整理者戴鸿森、《海上花列传》的整理者陈新、《花月痕》的整理杜维沫、《儿女英雄传》的整理者弥松颐、《梼杌闲评》的整理者刘文忠等 , 都是古典文学编辑室的成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