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北京二环内有优越感吗啥体验( 三 )
五,再再次强调,哪里都有幸福,也处处都有不幸。不要看见有人在帝都因为拆迁暴发了,就人人都爆发了。一是暴发不等于幸福,有可能还沾染一身吃喝嫖赌;二是有人暴发不等于全部暴发。这跟看见一只绵羊是黑的就说所有绵羊是黑的有啥区别?
六,关于文中所提前男友,我觉得人家想法完全正常,而且所谓怕住在胡同了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不想因为和我结合拉低自己生活质量而已。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要嫁给/娶了爱情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勇敢,我们也没必要去要求。与其去想别人怎么有这样的想法,不如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独当一面成为别人的避风港。
七,关于钱,我并没有说我挣到了这个年龄别人挣不到的钱,我只是说挣到了绝大多数同龄人没有挣到的。比如我大概月薪二三四五万左右,可以这么说吧?而且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具体挣了多少,你又何必这么在意。
八,关于文中所写的真实性,我只想说:历史从来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哪里都有幸福,也处处存在不幸。想幸福,就要靠自己的争取和努力,以及不断开拓自己看待世界的视野,争取到更和平的心境。
九,上文有个错字,戏谑,不是戏虐。感谢各位网友。祝好。
■网友的回复
比起优越感,更多的是五味杂陈的感觉吧。
说来惭愧,我是一个地道北京土著,30 岁之前没离开过二环,等买房时却退到六环去了。我是在产房看到孩子出生后才下定决心买房的,那是 2009 年,我 40 岁。
买房是为了弥补我童年的缺憾。
我打小是在赵家楼的大姨家长大的,父母结婚时,父亲单位还没分房子,母亲的单位只在东城给了一间 8 平米的东厢房,而我上面还有个姐姐,父亲常年在外,母亲还要上班,房子小不说,母亲也无暇照看我俩,就这样,我在大姨家住了 12 年。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我很没有归属感。大姨全家都对我很好,表哥表姐中年龄最小的还大我一轮多,他们都宠着我。
也正是这样,小时候的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谁家。按常理说,我应当亲近自己的父母,但实际上,我却对大姨家有着更多的依恋。
上小学后,父亲单位在东城分了房,我也搬去和父母住在一起,但那时还是总想着回大姨家,一有时间我就跑回去看她。我视大姨为亲母,后来在她的葬礼上,我还按照传统的孝子规矩给老人家磕了四个头。
可能自小对家的感受不深,30 岁结婚时,我还没想过买房。
妻子小我 8 岁,是经人介绍认识的。29 岁之前,我都没有谈过对象。按现在流行的「高富帅」择偶标准,我差得还远,身高不到 170,眉粗腰圆,也不会主动搭讪,追到现在的她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
第一次见面在复兴门的百盛,见她第一眼我就觉得很合眼缘,心中暗想 「这就是我媳妇儿」。她当然没有看上我,一直没回信儿。几天之后,我变了个声,假装第三人的身份约她出来:「上次给你介绍的小伙子怎么样啊,行不行的咱们出来说说。」
缘分真是天注定。说来也巧,她本科是学油画的,而我恰好对欧洲古典油画有过了解。我中专学的是英语,后来接触到酒店行业。
1995 年,我考取了美国饭店业协会第一次在北京发放的资格认证,当时正赶上我们酒店培养本土人才,总经理是荷兰人,就把我派到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酒店管理学院交流学习一年。那段日子里,我经常跑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和画展,耳濡目染之下,对伦勃朗和梵高、油画流派、风格等也略知一二。
见我对她的专业领域有所见识,她对我的看法起码有了 90 度转弯,但毕竟年龄和学历差距摆在那,她还是一直在犹豫。
拉锯持续了两个月。
一个周末,她说,今天下午的 4-5 点,如果你能在西四街找到我,就说明咱俩有缘,我们就在一起。西四街两边都是商铺,一个小时里,既符合她身份又能让我找的地方,我想只有新华书店了。
那家位于西四十字路口的新华书店年纪比我还大,果然,我往里一望,她正在书架旁捧着书看。我特意卡到五点出现,就这样,没过几天我俩就去领证了,前后算下来我们也就认识了三个月,算是闪婚了。
妻子是独生女,家在西城,婚后我们一直是婆家住住,娘家住住。期间也考虑过买房,毕竟总和老人住一起多有不便。但妻子只是一名普通美术教师,我婚后在家做影视翻译,主要译一些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电影之类,收入也不多,糊口而已,我还特别执拗,绝不向父母们张口借钱。
于是,看着房价一路攀升,我们也不敢冒险,就这么一直观望着。
其实我们也考虑过天通苑和回龙观,但一方面觉得房价会降,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房子不能离开市区,至少不能离开四环吧。可谁知,等待中,房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只上不下,3 千、5 千、8 千、1 万......终于,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在四环内买房了。
哎,只恨自己当初没脑子。反正是够不着边了,买房的想法就这么搁置,生活回到老样子,依旧是两头串着住。
本以为生活就这么波澜不惊了,但 2009 年,孩子出生了。
在产房见到孩子的第一眼,买房的念头又强烈地冒了出来。我不能让孩子的童年有和我一样的漂泊感,说什么也要买房,不论多远,只要价格能承受,就一定要买!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对于孩子,有自己的房子而不住和根本就没有房子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房子最后买在了六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我家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祖上住在颐和园 后来被轰出来了 我爷爷拉家带口的搬到了北二环旧鼓楼大街的一个狭小的小胡同里 平房 我父亲六岁就在这里居住了 我爷爷五个子女 最后只有我父亲留在了身边 我父亲结婚生我 所以我一直在这里住了25年直到出嫁
优越感更多是别人赋予的 你要说二环里多方便 也一般吧 毕竟我爸朋友住在南长街 一些敏感时期 都是拿着身份证过安检回家的
各位高赞都说过了老平房的缺点 我补充几个“胡同串子”的生活吧
小学有个校区就在胡同里 早晨忘了带红领巾或者水彩笔 经常跑回家拿一趟再回学校2. 同学都在胡同 下学了大家一起下学 上学的时候 先到一个同学家集合 然后再一起去学校 对 就是五分钟的路程 我们也得凑齐了走
3. 上了初中 有小男生想“护送”我回家 就想知道我家在哪儿 我愣是在胡同里给他们溜迷路了
4. 我爸的发小的孩子也是我发小
5. 从我六岁开始认字儿 门口就写着拆 外面圈个圈儿 后来把房子加固了 重新刷了 胡同的地也刨了无数次填了无数次
6. 什刹海在我们小时候是随便进的 每年冬天我爸都得拉着我去雪地里骑自行车坐雪橇 夏天就一群大爷光膀子游泳 或者钓鱼的 反正比现在有生活气息多了
7. 因为学校小 我们的体育课是在什刹海上的 那边原来都是居民 前头圈个小院儿 我们就在那儿玩过家家 捉迷藏 体育50米考试 是在广华寺外面 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红墙前头跑
8. 我爸我必须重点提一下 住平房的男人 都是生活经验极丰富的 我爸 盖房 木工 瓦工 水电路 暖气路 剃头 缝纫 烹饪 全会 你要说多专业 没有 但是家里这些事儿 全是我爸干的 我爷爷那屋漏雨了 上去铺雨毡 还给糊窗户 总之只有我想不到 没有我爸不会的 如果把我爸扔野外 我爸指定能安营扎寨 还过得有滋有味 就是我的生活能力 也比我老公强不少 比如家里哪儿坏了 组装个什么东西 都是我来
9. 小时候烧土暖气 我中了三四次煤气 第一次最严重 感觉要死了 昏迷了很久才醒 也没送医院 喂点酸菜水就没事了 后面几次有经验了 头疼了 要吐了 快好了 我都习惯了 哦对 我也是会生火的人 《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段是狗八妈妈不在 他家烧煤 生火 煤连起来这么办 火灭了怎么办 看那段的时候太有共鸣了 我小时候 就是这么过来的啊 煤心儿如果是黑的就扔了 回家还会被妈妈骂
其实北京人不仅不会有优越感 还经常被冠以 懒惰 暴发户 素质低 等等不好的印象 我婆婆刚开始听我老公说我住在胡同 就觉得我是胡同串子 对我印象就不太好 我面试的时候 很多总监听说是北京的 就直接不见了 最常听到的就是 “你们北京人 有什么了不起” 唉
零零散散写了这么多条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 不是北京的小伙伴们看了 是不是觉得其实北京人也就那么回事儿 只不过生在北京罢了 其实北京人很无奈 在北京这个城市 我们是没有故乡的人 北京发展的太快 以至于我们很难适应它变化的速度 但北京是我长大的地方啊 我也没得选
北京这座城市是自带优越感的 但北京人 没有
——————————
大家对我老祖住颐和园这个事儿比较关注 我家最早住在南长街 给故宫里送药的 后来因为鸦片败落了 托了人才在颐和园找到个地方落脚 后来颐和园规划 把我们规划出去了 政府在胡同里给我们找了个小院 很小 我爷爷是家里老大 带着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媳妇孩子都住在这个平房里 后来走的走 嫁的嫁 就剩下我爷爷和我爸还守着这个小院 爷爷前段时间走了 我爸现在仍然守在那里
————————————
看的人还挺多 我再补充几个
10. 上高一那年 因为考的不错 我妈给我买了台电脑 然后每次偷偷上网插网线 从手指到胳膊都会麻那么一下 我也不敢说 我也不敢问 直到物理老师讲了火线零线和 地线 我蓦地意识到是不是家里没地线 回家问我爸 果然 我爸问我 什么是地线 之后我爸简单粗暴的在角落里插了根铁棍子引了根地线进屋 从那以后 我更加肆无忌惮的偷偷上网了 终于有个月电话费爆了 被我妈臭骂一顿
11.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哥哥姐姐不在 爷爷骑着三轮车带着我和奶奶去早市 他们买菜我捡菜 回家喂我的兔子 后来兔子死了 我爷爷说是我给撑死的
12. 小时候每天喝豆汁 爷爷从旧鼓楼大街街边小摊儿给我买 豆汁儿是从泔水桶里盛出来的 后来有人质疑泔水桶的卫生问题 我只想说 我喝了整整一个童年......
13. 我奶奶喜欢种丝瓜 然后等丝瓜干了刷碗用
14. 我一直到高中 独自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是安贞华联 还是同学硬拉我去的......除了我家那一片儿 我哪儿哪儿都不认识 出了门总迷路 所以总有小伙伴质疑我是不是北京人
15. 后来上班了 有次晚上加班到三点多 旧鼓楼大街还是热闹的 但是胡同里一片安静 然后走着走着 胡同口飘出来一个.....喜洋洋氢气球......当时的我有那么一刹那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要交代在那儿了
马上破千赞了 这届知友真的相当nice~
再过两天我就30岁了
在这30年 北京已经今非昔比
慢慢的旧鼓楼大街从狭小混乱的小街道变成了宽敞的大街
地安门大街没有小商贩摆摊儿了
姚记炒肝儿门口排起了长长的大队
鸦儿胡同小学墙根儿也见不到吊死鬼儿了
鸦儿李记从原来门口烧个油漆桶卖烧饼炸糕变成了知名清真店
小时候爷爷经常骑三轮带我去的南锣 烟袋斜街变成了旅游景点 我天天路过却再也没进去过
护城河旁边再也见不到去逮蝌蚪抓蝴蝶的小朋友了
早市一个一个的消失了 现在要喂兔子 得花钱买菜了吧
一直陪伴我长大的爷爷 去年也走了
童年的美好时光 和我熟悉的北京 只在记忆里
我慢慢懂得 我的父亲为什么一直守着那个小平房 多次单位分房拆迁也不肯走
这里有我们一家人最美好的回忆
■网友的回复
十八年前爸妈单位分的房子,当时买整套房子花的钱现在买不了这套房子的一块砖。
爸妈出门走三分钟到办公室,我不用出门就能看见我小学的操场。小学硬件设施极差,但曾经是满清某旗官学,比我后来上的某历史悠久的大学还要年长上那么十好几年。
小学时志向考八中,最后却在我妈的怂恿下考了一个排名更高的初中,当然她的考虑是离家近,出门走七分钟就能到学校。
这个七分钟实际上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因我家跟学校间只隔着某部委,如果部委保安心情好,今日让我穿行,我便能七分钟到学校。若保安突然矫情,我便只能绕道而行,从旁边某三甲医院的住院部穿过去到学校。就这样,虽然我家没人在该部委或该著名医院上班,这些地方于我却如同家中后院熟得不行。
中学的另一侧是某著名商业街,学校里比较能浪的同学中午都会从后门国际部溜出去下馆子。是以某著名购物中心成了本校的后厨。晚饭时,我和爸妈偶尔散步到商业街,也净是穿着我们学校或某友校校服的同学。
中考时,考冒了,想借着这分去某号称全国第一的高中,然而志愿已报,没法更改,还是留在了本校。其实挺好,本校除了不太会宣传外,实力并不比其它任何学校差。
于是我十八岁前基本没出过我家这片地。
记得高考后去了趟世贸天阶,觉得自己进城了。北京原来这么繁华,我住的地方是个啥?当时是这样感叹的。然鹅拦不住全国各地的同胞还是往我家这边跑,穿梭在这条十分土气、楼阁低矮的商业街里,可能是年头久远了名气比较大吧。
说到商业街,后来我家另一侧又开了片金融区。每天人们从商业街这边地铁站出来,穿过我家胡同,到金融区上班。而我每天出门走路总是跟人流反着的。
推荐阅读
- 十只鸭子在北京的旅程是怎么样的
- 住在东六环 在 西四环上班是种啥 体验?
- 汉邦剪裁在北京的西服定制品牌口碑里算好的吗
- 北京有哪些优秀的独立家居设计工作室
- 太原威久留学你们有谁去过没
- 北京奥运会咋了为啥总被拿来和别的奥运会作对比
- 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北京城会是啥样子
- 北京有没有靠谱的留学机构啊
- 25岁了,一个女孩独自在北京发展,拿着8k工资,却不知道路该咋走,无车无房,生活迷茫,我该何去何从
- 我这样 该不该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