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本文插图


不少大学 , 教工宿舍都被命名为“某某村” , 大约哪怕身居城市 , 大家也都对曾经的乡村怀着种种的不舍 。 湘大整个学校就曾被戏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 自然更加都是村了 。
湘大校园里有四个村:南阳村、东坡村、松涛村、北斗村 。 这些名字起得真好 , 南阳有高卧 , 东坡自悠然 , 松涛声入耳 , 北斗星满天 。 自然、辽阔、大气 。
湘大建校的时候 , 老师都住在真正的村庄——附近的农民家里 。 后来才建了南阳村 。 南阳村靠着运动场 , 两排 , 一排4栋 , 一排10栋 , 这14栋房子 , 便成了湘大老师们最早的安身之地 。 尽管这些房子 , 小的20多平米(带厨卫的小二间) , 大的也才30、40多(小三、大三间) , 有的是红砖所砌 , 有的还是大板房(水泥板架起来的 , 冬凉夏热 , 春天潮湿 , 不透气) , 但从不通水电 , 备课在煤油灯下 , 还不时有“异物”入室的农家 , 能够来“南阳”安居 , 已经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 心满意足了 。
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本文插图

(当年的南阳村)
“南阳有隐居 , 高眠卧不足” , 南阳村虽然简陋 , 但却藏龙卧虎 。 那时 , 湘大曾经的那些大师们 , 都曾居于“南阳” , 像中文系的羊春秋、萧艾等先生 , 还有我的硕士导师张铁夫先生 。 读研时 , 张老师住在东边一排一楼的一套房子里 , 每次去拜见老师 , 都有一种朝圣般的胆怯、敬畏与庄严 。
还有 , 我的老家永州新田 , 南蛮之地 , 每年能到湘大来读书的也就一到两个 , 我们便都喜欢去两个住在南阳村的老乡家 , 打打牙祭 。 特别是在田野中捉了泥鳅、鳝鱼 , 便去他们家煎了炖了 。 在那饥饿的年代 , 留下许多饱满的记忆 。
后来 , 学校往东、往北扩张 , 然后陆续有了东坡村、松涛村、北斗村 。 不少中、老年教师“北上”或“东进” , 南阳村便越来越年轻化 , 除了一些“南下干部”(北上之后因为离婚又南下的) , 南阳村成了年轻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的“乐园” 。
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本文插图

(南阳村一隅)
马院的刘小莉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南阳村的回忆》:
南阳村有好几幢的结构是通走廊 , 孩子们经常在走廊玩耍 , 大人们也经常在走廊里聊天 , 冬日阳光下 , 女人们则围在一块织毛衣 , 聊家常 , 有一种过日子的气氛 。 家家户户都敞开着门 , 随意进出 , 吃饭的时候 , 端着碗出来 , 互通有无 , 或者干脆将几家的菜集中到一桌 , 颇有点原始共产主义的味道 。
南阳村的房子面积很小 , 但很温暖 , 小夫妻斗了嘴 , 本想一辈子不理 , 但房子太挤 , 隔不了几分钟就撞到一起去了 , 互相望一望、笑一笑 , 这仇恨就没了 。 客人们到南阳村来玩也很随便 , 不要预约、不要敲门 , 进门不要脱鞋 , 茶时喝茶 , 饭时吃饭 。 房子面积小的最大好处是容易搞卫生 , 用不着钟点工 , 巴掌大的地方 , 自己动手 , 几扫把 , 几拖把就划拉干净了 。
我大学的那些留校的同学 , 有一段时间也都住在南阳村 。 有时 , 我回学校看他们 , 便会亲自体验到刘老师文中的情景 。 在某家 , 吃饭了 , 吆喝一声 , 大家便都来了 。 吃过饭 , 在走廊里 , 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 , 聊聊天 , 叙叙旧 , 真好 。
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本文插图

(当年的南阳村成了一个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