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湘大八记”之七:大隐隐于村( 三 )
中文系的姜书阁先生就住在松涛村 , 没有机会在本科的课堂聆听他的教诲 , 研究生又不在一个专业 , 也就一直无缘听姜先生的课 。 但姜先生已经是一个传说 , 毕业于清华 , 民国时做官做到国民政府的财政次长 , 50年代后在遥远的青海传道授业 , 70年代末 , 在行将垂垂老矣时 , 在湘大焕发生命和学术的第二春……有时在秀山的小道上见到姜先生 , 看到那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样子 , 自己仿佛也受了感染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自己仿佛也有了读书上进的动力 。
而彭燕郊老师 , 后来也搬进了被他称为“校长楼”的松涛村 。 他说:
房子更宽了 , 我终于能够把全部藏书搬来 , 书多 , 吸引同事、同学常来聊天 。 每天晚饭后 , 少则五六位 , 多则十一二位 , 都喜欢到我这里来 , 来得早些 , 就一起到屋后的北山散步 , 来得晚些 , 就聊天直到要就寝时才告辞 。 我生活在温馨的大家庭里 。
本文插图
(松涛村一隅)
我那时还小 , 根本不敢到老师家去 。 但想想那个场景 , 就够美的了 。
难怪有人说 , 大学就像空气 , 自有一种气氛、氛围 , 无形之中你就受了熏陶 。 有学子曾写《老教授 夕阳 我》(田小兵):
徜徉西山 , 看夕阳红遍 , 是件怡然爽心的事 。 漫步于夕阳红光中 , 我追寻着夕阳的每一丝、每一缕 。 突然 , 我止住了脚步 , 我被眼前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 , 我绝没有想到一位老教授拄着拐杖立于血红残阳中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壮美!他纹丝不动 , 眼望前方:中山装、拐杖、皱纹、白发、眼镜铸成了一尊屹立的雕像……渐渐地 , 在我眼前闪耀成一个朦胧的光环 , 那样高洁 , 那样神圣 , 似乎在唤起我心中的一种激情 , 又似乎在赐予大地一种幸福之光 。 我惊住了 , 为这无限热烈的夕阳 , 为人与自然至善至美的和谐 。 我开始懂得了一种生命的历程 。
也许 , 正是在这一刻 , 这位同学读懂了一部叫人生的大书 。
松涛村后来又在秀山的另一面辟出一块 , 建了好几栋房子 , 于是 , 一些普通的老师也有机会在那里听听松涛声了 。 有老师写《校园杂咏》(湘舸):
春日常闻百鸟声 , 更有山花放芬芳 。
浓荫滴翠壁留痕 , 粉蝶扑窗午梦惊 。
喜居郊外多野趣 , 时有牧歌伴书声 。
放眼校园风光好 , 学习学问两宜人 。
本文插图
(秀山边的松涛村)
有道是大隐隐于村 。 就像北斗村 , 前面的那个园就叫静园 。 泰山北斗 , 起于平凡;为人为学 , 贵有静气 。 一个人如此 , 一个大学 , 恐怕也是这样吧!
本文插图
(北斗村和静园)
后来 , 湘大教师公寓建成 , 很多老师搬了出来 , 校内的这些村便显得有些沉寂了 。 不过 , 这教师公寓总觉得少点什么 , 首先名字就这么直截了当 , 毫无回味之处 。
本文插图
(我在这边 , 秀山在那边)
好在 , 隔着围墙 , 秀山就在面前 。 每天 , 透过窗户看几眼 , 或者绕过围墙 , 在山里走一走 , 浮躁的心 , 仿佛便安静了许多 。 夕阳下 , 小桥边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图文 / 何云波
编辑 / 丁彬岐
责编 / 丁德凤
推荐阅读
- 人之七情26岁的我,没有一个闺蜜,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 湘潭大学致敬最美白衣天使 | 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
- 织爱情感挽回:追女生技巧丨追女生技巧之七大误区,你踩中雷区了么?
- 「论语说文工作室」论语说文之七十二——说不尽的王熙凤(二)
- 「意志力」精神病的主要症状科普系列之七——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