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满书房《大秦帝国》中的商鞅:历史与艺术形象的鸿沟
文章图片
《商君书》——臣闻之:“疑行无成 , 疑事无功”
提到商鞅 , 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历史课本中的商鞅变法 。 正因为这次变法使得秦国由弱变强 , 从而最终东出函谷关统一天下 。
翻开史书 , 历史上的商鞅形象却并不好 。 《史记》记载:商君 , 其天资刻薄人也 。
而在我最近读过的《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 , 商鞅的形象却变得格外不同 , 他充满激情 , 英勇果敢 , 格局远大 , 同样也会为了变法而视死如归 。 与史书上冷冰冰的形象相比 , 这样的商鞅更像一个充满血肉的人 。
为什么同样的人物 , 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相去甚远 , 面对这样的情况 , 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呢?
我们从小说《大秦帝国》说起 。
文章图片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这部作品是作者孙皓晖历时十六年创作完成的 , 全书五百万字 , 写出了地处西陲的秦国历经一百多年 , 一步步由弱变强 , 统一天下而最终灭亡的长篇史诗 。
商鞅变法的故事就发在小说的第一部《黑色裂变》中 。 卫国士子卫鞅在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下 , 来到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 变法在秦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激发了老秦人耕战的积极性 , 但变法还是遭到了秦国世族的反对 。
在与多方力量的对抗中 , 变法最终在秦国扎根 , 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 收复了被魏国占领多年的河西失地 , 而卫鞅也因被封商於之地而成了商鞅 。 但在秦孝公死后 , 在世族力量的反扑下 , 新继位的秦君为了巩固地位最终车裂商鞅 。
小说中商鞅有伟大的抱负 。 在来到秦国前就曾游历数国 , 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 最终在高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当时孱弱的秦国;
小说中的商鞅有着雷霆万钧的魄力 , 渭水大决 , 刑杀700多位私斗的老秦人 , 太子犯案 , 毫无留情地处理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
小说中的商鞅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 他深爱着自己的爱人白雪 , 对于自己政治联姻的公主也一样做到了相敬如宾 。
文章图片
小说中的商鞅不那么冷冰冰
在我看来 , 相比于史书中冷冰冰的文字 , 小说家的文笔赋予了历史人物新的生命 。 正如《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 更加有血有肉 , 更加富有激情和生命 , 更加像一个人 。
而流传千古的史书中 , 我们看到的商鞅只是那个为了达到富国强兵不惜大决人犯的暴政者 , 只是那个维护变法甚至得罪世族储君的大良造 , 只是兵败身死肢体破碎的殉道者 。 再波澜壮阔的故事在史家笔下 , 总会少一些豪迈 , 多一丝冰凉 。
司马迁说他天性刻薄寡恩 ,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 , 挟持浮说 , 非其质矣” 。 同样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 , 商鞅的名声也是非常差 , 可以用“狼藉”来形容 。 知识阶层以谈论商鞅为耻 , 连说到他的名字都会“口臭三日” 。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 对秦朝灭亡的分析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北宋的苏轼针对王安石变法就曾上书宋神宗 , 以商鞅为前车之鉴 , 认为“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 , 骤至富强 , 亦以召怨天下 , 虽得天下 , 旋踵灭亡” 。 唐代的杜甫在《述古诗》中言:“秦时任商鞅 , 法令如牛毛” , 也抱怨了商鞅时期的法令复杂 , 执法过于严苛 。
秦朝以后不少学者对秦王朝在统一后迅速走向灭亡的分析普遍相信这是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后遗症 。 与此同时 , 商鞅为何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如此之差 , 我想主要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
首先 , 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 。 秦朝灭亡后 , 后世的学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 往往将其归结秦朝残酷的统治 , 而这样的统治模式则源于商鞅的变法 。 此外 , 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 就会大肆宣扬秦的残暴 , 商鞅的恶 。 殊不知“百代都行秦政法” 。
推荐阅读
- 文史漫今生大秦帝国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秦相李斯
- 崆峒书生引用了哪些“外国人才”?,大秦帝国|秦国在崛起的路上
- 雨畦说历史随心所欲的不一般,大秦帝国平稳篇: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
- 一品铲史官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为何迅速灭亡?苻坚的这一政策才是根本原因
- 山河月明@山河月明vs大秦帝国之天下,要来了,都是老戏骨飙戏,谁更精彩
- 明代@《大秦帝国之天下》今年将播,历史正剧来袭,值得去看
- 狄仁杰@狄仁杰死后,家人在他书房发现一封密信,暴露了他与武则天的秘密
- #书房记#耗时三天三夜才打开,墓中景象至今成谜!,北京发现巨型坟墓
- 资深人士说:为何建立大秦帝国后,法治却失灵,秦国富强崛起称霸天下所倚仗
- 书房记■英国趁火打劫, 从中国割走了一个县, 至今仍未归还,二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