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蕴意甘肃“男绣娘”重拾画绣技艺:一针一线织出“丝路之光”
本文插图
中新网兰州5月8日电 (采访人员 魏建军 李亚龙)“当我们重捡非遗技艺的时候 , 其实是挖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 。 ”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刺绣民间艺人刘云帆说 , 看似一针一线 , 在纵横交错中 , 延续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家族的记忆 , 同时 , 也传递了母亲的柔美和无限的爱 。
1980年出生的刘云帆两三岁就依偎在祖母怀里 , “从小习惯了针线活” , 五六岁自己便学着穿针引线 , 随身穿的衣服破了自己就能搞定 。 在上学期间 , 他的刺绣作品让同村的好多阿姨都自叹不如 。 “这娃子你看手咋这么巧 , 我们做了一辈子还不如这男娃 。 ”
正因如此 , 他也经常意外收到很多诸如“男绣娘”等的外号 , 身边人偶尔会拿针线活来开一些玩笑 。 高中毕业后 , 刘云帆正式步入刺绣职业生涯 。 他除了潜心研究刺绣 , 还开始研究美术、摄影以及历史等 。 后来 , 他将绘画和摄影通过一针一线 , 也融入到了刺绣当中 。
本文插图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20多年来 , 刘云帆创作的双面绣《玉帛之路》以其深厚的文化蕴意 , 取意“化干戈为玉帛” , 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他将甘肃飞天等丝路元素融入其中 , 并结合绘画及摄影的光学色彩之美 , 绣出了斜阳下的“丝路之光” 。
作为甘肃工艺美术大师 , 陇绣(甘肃刺绣)领军人物 , 刘云帆为挖掘、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技艺 , 他担当起了保护、发掘、整理和创作的重担 , 并开始了他“锦绣前程”的深造之路 。 2014年开始 , 刘云帆在清华大学进行为期5年的深入研学 , 他想重新认识刺绣 。
他认为 , 只要说起中国刺绣史 , 甘肃刺绣是绕不过去的 。 在古代 , 不管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 , 衣服上的刺绣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 而早在南北朝时期 , 甘肃的佛像绣把中国刺绣由实用品转向了欣赏品刺绣 。 同时 , 也形成了中国刺绣“画绣结合”的融合发展 。
本文插图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 。 (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在跟老一辈刺绣人交流过程中 , 刘云帆发现 , 民间刺绣发展到一定高度 , 和美术分不开 。 如今欣赏品刺绣不断涌现 , 刺绣的整体艺术都有了提高和突破 。 不过 , 再好的艺术品 , 都是要汲取民间刺绣的养分 , 适当时需要“返璞归真” , 才能保持最高水准 。
“很庆幸我生活在甘肃 。 ”刘云帆说 , 甘肃地域辽阔 , 多民族聚居 ,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等交融 , 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 也将甘肃的“丝与绸”展现的“至尊、至善、至柔、至美” , 但如今 , 刺绣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刘云帆心急如焚 。
在武山县一居民楼内60平米的房子里 , 各种充满大地湾文化、敦煌文化以及丝路元素的刺绣作品 , 将这里变成了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百花园” 。 几乎每天都有前来学习刺绣的爱好者和学生 , 刘云帆手把手教他们穿针引线 , 并讲述着中国刺绣和自己的故事 。 (完)
【文化蕴意甘肃“男绣娘”重拾画绣技艺:一针一线织出“丝路之光”】【编辑:苏亦瑜】
推荐阅读
- 甘肃文化影视频道|强化消防监督,消除火灾隐患
- 书禹文化|2019年度接待游客最多是重庆,收入最多却是北京!网友:意料之外
- 甘肃司法行政|甘肃省女子强戒所召开警察实战大练兵动员部署会
- 甘肃白银消防|白银景泰:“六一”消防宣传进幼儿园 消防知识从小培养
- 光明网|教育部:汉字传承构筑文化自信
- 惠州文明网|广东惠州:文化墙绘提升乡村颜值 文明古村踏上振兴路
- 安庆文化旅游|省广播电视局频率频道情况调研南方片区座谈会在潜山召开
- 济源日报|2020中国(济源)愚公文化节启动
- “铁幕升起”,里里外外都是戏
- 成都|科技“加持”,激活成都文化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