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雜志:老舍:敬悼郝寿臣老先生(1961年)
郝老先生 , 我从十几岁刚刚会听戏的时候 , 就认识您 。 您可还不认识我 。 我看过您的戏 。 那时候 , 您扮演《打渔杀家》里的倪荣 , 和《失街亭》里的马谡等等 。 不管您扮演什么角色 , 哪怕只有一两句唱儿 , 或一点点武打 , 您总是全力以赴 , 一丝不苟 。 您不因扮演二路角色而不卖力气 。 这使观众看出来 , 以您的严肃认真 , 您的表演艺术成就是未可限量的 。 大家认识了您 , 即使您扮倪荣 , 一出台帘便有人喝彩 。
郝老先生 , 您没有使大家失望 。 不久 , 您的《审李七》与《长坂坡》等便成为拿手好戏 , 驰誉京津 。 人家都说您是黄三老夫子的继承人 , 管您叫做“活曹操” 。 这是多么不容易得到的荣誉啊!
郝老先生 , 您会的戏很多 , 又有《审李七》等戏看家 。 按说 , 您就可以轻松自在地作个名演员了 。 可是 , 您并不满足于已得到的声誉 。 您要活到老 , 学到老 , 一出跟着一出 , 您把已将失传的剧目整理出来 , 和群众见面 。 大家多么兴奋啊 , 又看到《打督邮》、《打曹豹》、《打龙棚》、《黄一刀》……那时候 , 四大名旦竞演新戏 , 女演员们也不断演出新的剧目 , 而净角却欠活跃 , 今天 , 《草桥关》 , 明天《忠孝全》 , 没有相应的新尝试与贡献 。
文章图片
郝寿臣、杨小楼之《连环套》
只有您 , 当仁不让 , 不辞辛苦 , 把渐成绝响的剧目挖掘出来 , 加以整理 , 打破了花脸行的沉寂 , 得到观众的赞扬 。 大家都说:您既有深厚的根底 , 又肯好学不倦 。 您不止挖掘老剧目 , 而且与杨小楼、高庆奎、马连良诸名家共同钻研 , 整理出武生与花脸、老生与花脸合演的名剧 。 在当时 ,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欣赏您自己独挑的 , 和您与诸名家合演的重排或新排的好戏;在今天看来 , 我们实在应当感谢您的孜孜不息 , 为京剧保存下来 , 增添出来 , 那么多的剧目 。 随着这些剧目 , 唱腔、脸谱、服装 , 与表演技术 , 因以丰富 。
郝老先生 , 您在学戏的时候 , 看见过前辈们的演技 , 所以您有资格整理、重排那些老戏 。 您又能够择善而从 , 吸取各家的长处 , 所以在保存老节目之中 , 您又有所创造 。 您的唱腔、脸谱 , 乃至于一冠一带 , 都既根据传统 , 又加以改革 。 承前启后 , 定非过誉 。 按照传统 , 京剧净角 , 必须会演《醉打山门》、《火判》、《嫁妹》等昆曲 。 您承继了这个传统 。 您学过多少出昆腔 , 我不知道 。 可是 , 在您中年 , 您演出了最受欢迎的《醉打山门》 。 那是多么繁重难演的戏呀 , 您可是不因难而退 。 您的继承传统 , 不是找容易的去学 , 而是敢碰一碰那最难的!您有毅力 , 不怕难!同时 , 在《醉打山门》中 , 您也改造了鲁智深的形象 。 您不因那是最难的而只求循规蹈矩;不 , 您愿独出心裁 , 推陈出新!
文章图片
郝寿臣、郭春山之《醉打山门》
郝老先生 , 您一生始终守身如玉 , 这是内外行久已知道的 , 钦佩的 。 您把个人的修持与艺术的修养视为分不开的 。 是的 , 您在旧社会里演戏那么多年 , 而没有染上旧社会里的坏习气 。 您有一股正气 。 旧日的统治阶级是看不起戏曲演员的 , 您可是以那一股正气打退他们的欺侮 。 在日本军阀占据北京的时候 , 您留下胡子 , 不肯再登台 。
郝老先生 , 在解放后 , 您高兴起来 , 欣然就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 。 学校初创 , 条件很差 。 您可是兴高彩烈 。 校长室并不是专为办公用的 , 而是老有一群孩子围着您 , 请您说戏 。 孩子们爱您 , 您感到愉快 , 只要他们肯学 , 您就肯教 。 您感激党与政府 , 决定把全身本领传授给第二代 。 在您身体不大好的时候 , 也还把孩子们叫到家中去上课 。 而且 , 您教花脸戏使用自己的路子 , 赶到教铜锤戏呢 , 又用金秀山等前辈的唱法 。 这不仅因为您渊博 , 而且表现了您只看艺术 , 不存门户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