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迷宫中的追梦人——后现代小说家博尔赫斯( 四 )


1930年《埃瓦斯托·卡列戈》的问世 , 意味着博尔赫斯早期创作的终结 , 这部作品几乎没什么影响 。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恶棍列传》 , 但此时博尔赫斯尚未真正进入他的小说创作阶段 , 这部小说集只能算作是练笔之作 。他在自传中是这样来描述的:“我的短篇小说生涯始于《恶棍列传》 , 这是一系列素描史的临摹 , ……而我则根据自己的想象篡改和歪曲人物传记 , ……充其量只有潜在的训练价值 。”
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博尔赫斯的谦虚之词 。尽管每个小说家最初的创作 。都有模仿的阶段 , 但是博尔赫斯却没有很快的超越这个阶段 , 而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可以说 , 博尔赫斯的几乎所有小说作品 , 都是对以往文学作品的一种重写 , 其中既有传奇性的故事 , 它们来自于文学、历史、寓言、传说 , 还有一些见闻轶事 , 也有对某种形而上学的命运的形象化表现 , 当然一些题材借用了神话原型和神学典故 。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 都是对已有的文本的一种“戏仿” 。
这种写作方法在三十年代开始为一些“现代主义”作家所运用 , 如纳博科夫和鲁迅 , 但后者与博尔赫斯有所不同的是 , 它们的“戏仿”更侧重于解构性的反讽 。而博尔赫斯却只是将其进行形而上化的改造 。既然博尔赫斯并不认为“镜像”或“摹本”比现实或原型更不真实 。因此 , 他的重写 , 不仅不是一种派生性行为 , 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正是通过博尔赫斯对一些文本的重写 , 才使这些已经沉睡在人类文化森林中的古木 , 又开始焕发生机 , 开花结果 。博尔赫斯的写作 , 似乎为罗兰·巴特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 尤其是“作者之死”和“文本延异”的观点 , 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他的小说比其他文本更具有“后现代”的意味 。
1938年 , 对于博尔赫斯的人生 ,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尽管1914年旅欧生活开始 , 标志着他正式进入少年时期 , 并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学 , 走上创作道路;以及1955年庇隆政府倒台 , 渐入老年的他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并当选文学院院士 , 人生开始进入生活低谷与事业巅峰 。但无疑在已近不惑的1938年 , 我们所熟知的小说大师博尔赫斯 , 才真正的“诞生” 。正是在这一年 , 他开始供职于米格尔·内卡市里立图书馆 , 从此真正的进入“巴别塔”的世界之中 。同时 , 也正是在这一年 , 以颇为戏剧性的方式“悟道” , 获得自己创作小说的“众妙之门” 。
“1938年的圣诞节前夕 , 我遭遇了严重的事故 。我跑上楼梯 , 忽然感到有什么在我脑袋上扫了一下 。时候我知道是撞在了那扇刚刚油漆过的铰链窗上了……大约有一周时间 , 我幻觉缠身 , 高烧不退 , 根本无法入睡 。……之后是毫无知觉地在生死线上徘徊了一个月 。再后来 , 我把这件事情写进了那篇叫《南方》的小说” 。(《自传》)
在这段时间里 , 他并没有离开书 , 而是让他的母亲给他读小说 。又一次 , 当她读英国作家刘易斯的科幻小说《来自沉默的星球》时 , 他突然哭了起来 , 当她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时 , 他回答说:“我哭 , 是因为我明白了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 , 这次事件 , 成为文学创作进入瓶颈期之后的一次“顿悟”的重要契机 。他终于明白自己该怎样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说了 。
博尔赫斯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 却是一个“晚熟”的小说家 。直到38岁 , 他才真正的开始进行“玄思小说”的创作 , 从此成为一位无论是在拉美文坛 , 还是世界文学历史上 , 都堪称独树一帜的短篇小说大师 。真可谓是“大器晚成” , 除了他以外 , 这样大器晚成的小说大师 , 恐怕就只有中国的鲁迅了 。
6
诚然 , 博尔赫斯的诗歌和散文同样优秀 , 但如果没有她那堪称第一无二的短篇小说 , 或许在群星云集的20世纪拉美作家群里 , 不会如中天之月那样显眼 。甚至默默无闻 , 也为可知 。同样 , 纳博科夫和米兰·昆德拉也是如此 , 如果没有《洛丽塔》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我们很难会知道诗人纳博科夫和米兰·昆德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