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母叫孩子的名字 , 孩子理都不理 , 这种现象存在吗?别不信 , 真的很多 , 太多父母自己都不明白 , 辛苦教育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
接上文 , 继续来看《弟子规》 , 正文的第一句话:父母呼 , 应勿缓 。
首先来理解字和词的意思 。
“呼”是呼叫的意思 , 呼这个字的含义是从口中向外发出声音;
【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应”是回应、回答的意思;
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文章图片
"呼"并非是自言自语的发出声音 , 而是有指向性的 , 比如叫你的名字或问你话 , 指向的对象就是你 。 因为“呼”有指向性 , 所以“呼”的一方会期待被指向的一方能及时的回应 , 否则交流就是不完整的 , 心里会是落空状态 。
有呼没有应好比有呼没有吸 , 把气呼出去了 , 还要吸进来气 , 否者就没有新的氧气进入身体了 , 只呼不吸 , 人是受不了的 , 不信你试试 。
父母呼叫我们的名字或问话 , 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 即便有时候你认为是没事叫你 , 也是有原因的 , 比如你待在屋里 , 父母叫了一声 , 你回应了一声 , 然后父母没在继续跟你说话 , 这种情况不是无缘无故的叫你 , 而是确定你现在是否在屋里 。
简单的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 假如你叫别人名字 , 别人没有回应 , 你也会有一种落空的感觉或者尴尬 。 何况是父母呼叫你的时候 。
接着看“勿”和“缓”字 , 勿是不要的意思;“缓”是慢、不慌不满、慢慢悠悠的意思 , 也就是不重视 。
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文章图片
我之前看过一篇批判《弟子规》的文章 , 作者列举的理由其中一条是说《弟子规》里“勿”字太多 , 学弟子规 , 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主性 。
显然这位作者对“勿”字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 他把“勿”这个字本身理解成一种限制、一种束缚 , 可是“勿”字仅仅是个副词 , 副词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 副词加名词才会有具体意思的表达 , 但他并不没有解释勿字后面的名词是什么 , 而是直接下结论 , 显然很草率 , 所以他不但理解错了 , 而且对《弟子规》没有认真的分析过 。
但是这种理解也很有代表性 , 也很能煽动一些人的情绪 , 从而影响一些人的想法 。 因为很多人从小不管做什么事都被限制 , 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所以他们对于表示否定含义的词有一种自发的反感 , 只要听到否定词就厌恶 , 对“勿”字也是同样 。
可这是不对的 , 太偏激了 。 一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就是什么 , 不会受你主观情绪去改变的 , 一个字的意思理解错了 , 那么整句话以及整篇文字都会理解偏 。
为了加深理解 , 举个例子 , 比如:请勿作弊 。 这四个字表达了不让你作弊的意思 , 当然有限制你的行为意图 , 但请注意 , 请勿作弊是奉劝你不要作弊 , 你的自主性依然在你手里 , 你依然可以面对这几个字从容作弊 , 可以置之不理 , 但后果你要承担 。
比如因为作弊你被取消了考成绩 , 或者因为作弊被开除 , 这都是你为自己的行为要承担的后果 。 你总不能认为是“请勿作弊”这四个字害了你吧 。
“请勿把灯泡放入嘴里” , 你非要放 , 还偷偷的往嘴里放 , 结果自己拿不出来 , 认为“勿”不够强制 , 让自己好奇 , 这样想就是太作了 。
同理 , 《弟子规》里的“勿”字也是建议、奉劝的意思 , 也表达的一种警示、告知的含义 。
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文章图片
“应勿缓”就是说回应不要慢悠悠的 , 要及时马上回应 。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 , 朋友的孩子坐在沙发上一直在玩手机 , 饭菜都上桌了 , 客人也都坐好了 , 朋友叫儿子过来吃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