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二 )


能看的出来朋友对儿子非常宠爱 , 朋友叫了儿子几声 , 儿子并没有回应 , 可能玩游戏正在兴头儿上 , 但不是没听见 。
因为有我和几个外人在场 , 朋友显得也很尴尬 , 也有点生气 , 她回过神来笑了笑说: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儿了 , 别管他了 , 我们先吃 。
通过这个生活中的细节 ,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 , 朋友和她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互动肯定会有不小的问题 , 如果她的孩子没有质的改变 , 是做不到善事父母的 。
当然 , 像她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是无私的、甚至是过激的 , 她会包容孩子没有“孝”的观念 , 也更会给孩子提供尽所可能的帮助 。
但是这样的家庭在未来会出现父母一辈与子女一辈情感上难以互通 , 那么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势就消失了 。
所以“父母呼 , 应勿缓”这半句话看起很简单 ,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 , 但所能说明的很多 , 而且很重要 。
如果你的孩子也出现了类似我朋友的这种情况 , 作为父母是要非常重视、并要积极去消除和引导的 , 因为这不是你一代人的事情 , 家风的养成是一代影响一代的 。
简单的言语交流上的无意识 , 会引发更多情绪上的对抗 , 会非常的影响家庭的和美 。
以我朋友为例 , 来简单分析造成孩子特别任性的原因 。
她对孩子爱护、照顾的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 。 她认为孩子需要完美快乐的童年 , 这是父母必须给予的 , 所以儿子的快乐、完美标准就在她的心里 , 她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打造孩子完美、快乐的童年 。
于是她认为孩子不能干活 , 因为劳动会让孩子的身体承受劳累 , 而劳累是不快乐的 , 是她不能接受的;孩子不能随意的跟别的小朋友玩耍 , 因为可能会受到伤害 , 甚至她觉得别人的孩子坏习惯很多 , 容易带坏自己的孩子;孩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 否则就会受委屈 , 而受委屈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 比如玩手机 , 孩子喜欢看手机就可以一直看 , 如果从孩子手里夺掉手机 , 那么孩子的心里肯定会遭受创伤 。
从她的这些观念和做法来看 , 她本身是一个观念很有偏差的人 。 人因为劳动而身体有劳累感是人的基本能力 , 排斥劳累感本身就是懒惰的表现;不敢与人交往怕受伤害 , 是把自己先入为主的定位成一个弱势无辜的受害者 , 这种观念实质上是情商太低;而喜欢什么就一直可以做 , 那就是没有原则 , 没有是非 。
朋友对孩子的宠溺实质上是一种极强的控制欲 , 加上她本身的问题 , 造成了她叫儿子吃饭 , 儿子都懒的理她 。
从朋友儿子角度去分析 , 他会认为你们大人在一起吃饭 , 我不想参与 , 不管谁叫我 , 我就当没听见 , 以表示我根本不想去餐桌上吃饭 。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 因为他根本不懂得有呼有应才是正常的做法的道理 , 没有人教给他 。
从弟子规开始@孩子理都不理,这种现象存在吗,弟子规:父母叫孩子的名字
文章图片
“父母呼 , 应勿缓”是《弟子规》正文的第一句 , 从侧面说明了学《弟子规》的大致年龄 , 也就是十一、十二岁开始 。 从这个年龄段开始 , 人处在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 比如我朋友的儿子 , 别人就感觉很叛逆 。 从小养成的性格习惯 , 从十一 , 二岁开始 , 由于心理的成长进入快车道 , 自主意识的萌发 , 叛逆就显得特别严重 。
絕大多数人会表现出对父母管束的排斥 , 很多父母也不能及时的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 生活中的做法与子女成长的年龄不匹配 , 所以常常会有各方面的不适应 。 再加上十一、二岁的时候 , 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比较差的 , 因为是萌芽状态 , 非常的不成熟 , 所以在行为表现上看似与父母的意愿总是相悖 。
但叛逆期的叫法是不准确的 , 一个人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并不是主观主动的想叛逆 , 而是他们在自己寻找和总结、试验有关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方式方法 , 包括与父母的关系 。 渴望自己能找到一个方向、一种原则来成为自己的做事准则 。 现在几乎没有人引导了 , 都是教育、强制性的灌输 , 越是这样越显得叛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