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国抗疫教科书一览:是什么阻止了世界抗疫进展?

『疫情』中国抗疫教科书一览:是什么阻止了世界抗疫进展?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根
新冠的全球大流行 , 导致各个国家政府不得不出台各样的政策以应对 。
从抗疫的角度 , 中国无疑做的比欧美好太多 。 尽管在初期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 , 包括西方世界站在所谓的人权、民主这些飘渺的意识层面来批评中国政府的管控措施 。 显然 ,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 , 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及时应对 , 仅在两个月内便有效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 , 现下 , 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 。 反观欧美 , 依旧处于紧张的局势中 , 世界确诊人数仍在爬坡 , 拐点尚未到来 。
中国各省在第一时间启动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 口罩更是在疫情尚未蔓延开便已售罄 , 人民自觉居家隔离 。
而在疫情初发时 , 已经火烧眉毛的欧美 , 西方人却还能坚持不戴口罩 , 意大利一议员在议会上戴口罩甚至遭到群嘲 , 怒摔话筒 。 西方也流传着"这不过是一场大型流感""致死率不高 , 没事我不会挂"的言论 , 尽管这些言论在国人眼里足够匪夷所思 。
而从社会的承受能力看 , 似乎又是一番理解 。 如果中国因为疫情而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 , 人民可能接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这从方方日记走红就能让我们看出 , 我们习惯于将责任甩锅给政府 。 比如在武汉传出医生拿垃圾袋当防护服的照片时 , 网络掀起一片声讨式的舆论;武汉一个社区在有领导视察时居民从窗户喊"假的假的" , 那声音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互联网 。 而在欧美 , 医护人员没有口罩照样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 , 照常坚持上班 , 觉得这些都是属于自己要承担与要面对的事情 。
面对疫情 , 欧美社会却能承受如此大的生命损失 , 以及如此大范围的感染 。 即便这样 , 他们的政府支持率还在上升 , 人民对政府的抱怨非常有限 。
有网友调侃称"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中西的差异 , 竟是因为一场病毒" 。 那么 , 在面对疫情时 , 各国家抵抗疫情与人民对疫情的反应的差异是否有迹可循?追根溯源 , 我们能发现什么?
差异现象渊源已久
差异现象的产生可以归因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 , 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
一个民族将长时间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 , 借助语言形成思想 , 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 , 就形成了这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
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 , 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 , 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一方面 , 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
不论我们在哪 ,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成因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发生的现象 。
东西方哲学传统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 一般认为东方哲学源于儒道两家的思想 , 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哲学为发端 。 东方哲学所关注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运行 , 一种实用的社会秩序 , 是以自发的经验形式为方法的经验思维 , 而西方哲学以纯知识的本体论追求为目的 , 是以纯粹的语言、数据分析为方法的理性思维 。
我们从中西方世界所发展出来的医学层面就能看到 , 中医以把脉讲究综合治理为考量 , 西医直接了当依靠仪器设备的数据化点对点解决问题 。 所以东西方哲学对知识的认识有很大分歧 ,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 , 儒家有 "讷于言而敏于行 , 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 , 而在于如何指导实践 , 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思考 。
反之 ,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 都拒绝把感观直觉视为知识 , 而只承认由理性获得的知识 , 认为只有"理念"才是哲学所应该关心的真理 。 换句话说 , 西方哲学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纯粹知识 , 这种知识唯有通过纯粹的语言分析才能获得 。 比如我们的哲学在讨论的时候谈论道生一 , 一上二 , 二上三 , 三生万物这些问题;而西方的哲学更为直接了当 , 上来就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文化与哲学思想就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