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正浩▲古代簪笔制度:毛笔从奏事记言到官员礼仪冠饰的蜕变( 二 )
汉代以后 , 簪笔逐渐走向制度化 , 成为文职官员的身份象征 , 礼仪性更加突出 , 并逐渐发展为一些官吏在重要礼仪场合中佩戴的冠饰 。
三国时期 , 簪笔已演变为随驾仪仗中近臣以及一些文武官吏必需装备 。 《三国志》中董卓的孙女董白到封坛上的仪仗队伍中 , 都尉、中郎将、刺史等官吏皆按令簪笔 , 插于冠中 。 曹操的仪仗的近臣亦要“珥笔” , 后称为“白笔” 。 这时的簪笔更加强调礼仪象征 , 亦是皇帝赋予近臣随侍人员的荣耀和责任 , 奏事记言的实用意义渐趋消逝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簪笔制度正式确立 , 冠中所簪的毛笔的笔头已规定为不着墨的白毫 , 簪白笔以示礼仪和尊敬 , 失去奏事记言的实用价值 , 成为偏重于文官的冠饰 , 并在庄重严肃的礼仪活动中成为文官的身份象征 , 亦蕴含御史等文官公正守法的职责 。
文章图片
魏明帝时期 , 簪白笔一度成为御史的标配 , 是御史作为文官的身份象征 , 御史持笏簪笔 。 御史在参加陪祭、朝飨、拜表等礼仪祭典中必须着礼服、以白笔代替冠簪 , 而面圣则不用簪笔 。 御史之外的亲王贵族、侯爵、公卿及武官皆不簪笔 。
南北朝 , 继承并进一步发展簪笔制度 , 以梁冠替笔制区分官员等级 。 毛笔成为冠帻的一种礼仪装饰 。 甚至出现仿制毛笔的造型的官员服装饰品 , 缀于服外 , 成为尚书郎 , 禄令 , 仆射等文职官的身份象征 。 簪笔渐趋礼仪服冠的装饰性 。 亦有仿制毛笔的“垂穗” , 挂于冠的一侧 。 可能因为“垂穗”对簪笔的改变太大 , 在后世并没有继续沿用 。
文章图片
簪笔以饰礼仪服冠
隋唐及两宋时期 , 簪笔制度更加系统 , 在魏晋南北朝的以簪笔别文武官职的基础上 , 成为明确规定的不同等级官员的重要冠饰 , 甚至所簪之笔的装饰性更强 。
隋唐时期 , 簪笔的礼仪冠饰的礼仪和装饰性增强 。 《隋书》中明确记载隋朝的官员中 , 只有八座子官的尚书手执白板 , 即“笏” , 所簪的白笔用“紫橐” , 即紫色的锦袋 , 包裹后挂在“笏头” , 所执白板不再用来记事 , 双手执笏成为朝见君主的礼仪规范 。
唐朝时期 , 对朝服、公服、祭服的规定较前朝诸代更加明确系统 。 官员在庄重严肃的礼仪活动中穿着的朝服中有针对不同官职和等级有相应的簪笔制度 。 武官和王爵皆不簪笔 , 七品以上文官的朝服必簪白笔 , 八品、九品之官则不簪笔 , 亲王及散官亦要簪笔 , 以笔代簪 , 长五寸 , 插于冠前 , 成为冠的礼仪装饰 。
文章图片
宋朝时期 , 继承前代的簪笔别官员等级的簪笔制度 , 但较隋唐时期有了改变 。 最突出的变化是宋代簪笔不在局限于文官 , 而是文武官员皆簪笔 , 皇子、亲王亦簪笔 , 簪笔亦有“立笔”之称 。
而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所簪之笔的装饰有所不同 。 宋朝的皇子和亲王所簪之笔乃为银制 , 并有鎏金装饰 。 而其他官员则根据官阶的礼冠佩戴不同材质的簪笔 , 削竹为杆 , 黄丝为毫 , 裹以绯罗 , 按官阶饰犀、玳瑁等不同类别的宝石 。
这时期所簪之笔已经是一种服饰礼仪象征性的仿毛笔的饰物 , 装饰性增强 , 已经失去最初有记事实用的毛笔形态 。 簪笔制度的礼仪象征更加系统 , 不再只是文官的官职象征 , 而是冠服礼仪中的重要装饰品 。
文章图片
簪笔制度的消亡
唐宋以后 , 关于簪笔制度的记载甚少 , 并且簪笔制度逐渐淡出官员朝服的礼仪装饰范围之中 , 最后消失于历史长河 。
元朝没有关于簪笔制度的记载 , 可能是因为元朝是蒙古族统治 , 在礼仪制定中摒弃汉人的传统冠服礼制 。
推荐阅读
- 若水斑斑中国古代“秋冬行刑”:春夏季节不处决犯人
- 历史江湖明朝号称不割地,不赔款的是吗?,大家来评价一下明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 『蜀汉』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攻打更大的疆域?
- 语洛雨从为何要用公元,古代为什么有公元前、公元后之分?中国明明有农历
- 纵横文史败也萧何”,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成也萧何
- 酒熟梅子青工匠们的衣食住行,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你知道吗?,古代工匠的日常生活(二)
- 域鉴古代皇帝都是这么尽孝的,为母亲尝药三年,寿礼狂送800多件
- 诸葛鹏从楚国爵制看周代爵制的演变
- 一点微言现在为什么都不见了?,古代那么多银子
- 学国学网《清平乐》中徽柔喊亲妈为“姐姐”?古代母亲都有啥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