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二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贵州地区常年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 勤劳的水家人发明出适宜居住的杆栏式民居 , 由于底部悬空 , 有助于通风防潮、防盗防兽 。 目前寨子里还保存着11栋上百年的杆栏式民居 , 这些“百岁老人”随时光流转 , 遗世而独立 。
其实从游客角度 , 水族杆栏式民居和苗族吊脚楼都是三层木质结构 , 在外观上看不出差别 。 为了探个究竟 , 我们认真向当地人请教:吊脚楼底部是部分悬空的 , 属于半杆栏式 , 而水族的杆栏式民居底部则全部悬空 。 这样就很好区分了吧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革家蜡染作为传统技艺早在2011年就被国务院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 随着各级政府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 , 革家蜡染这个长期仅在山区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草根艺术” , 正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
革家女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学会点蜡花、刺绣 , 她们手捏杆长不足七厘米的三角形铜片蜡刀 , 蘸取经高温熔化的蜡汁点画在白布上 , 不用尺子和模具 , 个个成竹在胸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大自然里的花、鸟、虫、鱼 , 经过她们细心雕琢 , 组成一幅幅活灵活现、工整而对称的图案 , 再把上蜡的白布通过蓝靛泡染 , 以开水煮化脱蜡 , 呈现出蓝底白纹的图画 , 最后捞出晒干就成了蜡染 。 这些动人的蜡染图案 , 经过岁月沉淀 , 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魔力 , 愈久弥新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侗家妇女的聪明才智绝不亚于革家人 , 她们对美的追求体现在这门时间与自然的艺术——靛染 。 夏、秋的早晨和傍晚 , 侗族女人采摘马蓝草 , 洗干净制成靛泥 , 然后把白棉布放入靛蓝染料里上色 , 经晾晒、漂洗后再次染成青布 , 接着把制好的布胚叠好放在石板上 , 用木棰不断捶打 , 再涂上各种胶质染料 , 一件闪闪发光的紫蓝色亮布大功告成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一件件色彩鲜艳的侗族服装都源自这繁复的靛染工艺 , 承载着侗族人对美的无限追求 。 为了系统而详细地给外来游客展示“中国蓝”技艺 , 肇兴侗寨入口处立了一座民俗展示中心 , 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的有机组合 , 让游人更加形象直观去感受传统靛染技艺的魅力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岜沙苗族凡是年满15周岁的男孩都需要接受成人礼 , 德高望重的寨老用平时割草的镰刀 , 沿着中央向外侧剃掉其大部分头发 , 只保留头顶发髻挽成鬏鬏 , 然后戴上头帕 , 形成岜沙独树一帜的发式——户棍 。
「」自驾路虎寻味黔贵,拾起遗落的民族印记
本文插图

“户棍”是岜沙男性的象征 , 它让很多人联想到西安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 , 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 据说这是苗族先祖蚩尤和姜央的装扮 , 于是当地男子头顶中间的头发从出生起就一直保留 , 终生不剃 。 户棍象征一棵神树 , 作为先祖神灵的使者 , 是村民与先祖沟通的桥梁 , 希望先祖护佑族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