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彭珊珊:韩国最大二手书店街( 二 )


战争年代的文化遗产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 , 釜山一度成为李承晚政府的临时首都 , 大批难民从北方的站争前线逃往这里 。 几所高等学府也随之南迁 , 组成战时联合大学 , 颇有点“西南联大”的味道 。 他们在宝水洞附近的山上搭起帐篷作为教室 , 而这条狭长的宝水洞胡同成了许多教授、学生去上课时的必经之路 。
最早是一对姓孙的夫妇在胡同里支起了旧书摊 , 销售一些美军部队丢弃的旧杂志和漫画书 , 硬是在异乡避难的动荡生活中挤出一门生计 。 而对于每天路过的师生来说 , 战时的出版条件不敢奢谈新书 , 旧书便成了救命稻草 。 如此供需相宜之间 , 旧书交易的市场很快火爆起来 , 宝水洞胡同的书摊一家家开张 , 渐渐有了临时建筑 , 又渐渐发展为格子间门店 。
到20世纪60年代 , 宝水洞已经成为居住在釜山的知识分子交流旧书籍的主要场所 。 不时有人将自己的贵重书籍拿来变卖抵押 , 补贴生计 , 或者用于再购买自己所需的书籍 。 尤其是到新学期之初 , 这里就更加熙熙攘攘 , 买书、卖书、换书交替进行 , 一些珍本善本的最新动态 , 也会在小小胡同里变成话题 , 在知识分子、书店店主和收藏家之间流传 。
『历史研究』彭珊珊:韩国最大二手书店街
本文插图

“宝水洞书店街”位于著名的“国际市场”入口处 , 战后这里成为贸易兴盛之地 。 图为韩国电影《国际市场》海报 。
如果对宝水洞书店街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 , 就会更理解它的活力所在 。 书店街对面是釜山著名的综合市场“国际市场”、“富平市场” , 这里距釜山港口不远 , 位于市区核心地带 。 战时及战后初期物资紧缺 , 美军部队和当地居民生活所仰赖的进口产品正是通过“国际市场”向各地流通 , 堪称生命线 。
战争难民也大量聚集在“国际市场”附近 。 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到故乡 , 只好在落脚处抱团谋生 , 许多南下的难民就在“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贸易 , 养家糊口 。 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 就是从朝鲜的咸镜道南下釜山的战争难民 。 文在寅在其自传《命运》一书中写道 , 他考上釜山地区最好的中学后 , “父亲特意带我去‘国际市场’的校服店 , 为我量身定做了一套校服 。 当时父亲总是喜欢找咸镜道的人开的店铺 。 ”和许多战争中离散的家庭一样 , 文在寅一家与留在朝鲜的祖父母音讯断绝 , 直至天人永隔 。
但宝水洞附近逐渐成了贸易兴盛之地 。 三星商业帝国的创始人李秉哲在战争中被迫离开汉城(首尔) , 就是在宝水洞重建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1951年1月1日) 。 同时 , 宝水洞胡同也是不少离散家属重逢的场所 , 是满载那一代青年男女回忆的地方 。
『历史研究』彭珊珊:韩国最大二手书店街
本文插图

现任韩国总统文在寅和三星帝国创始人李秉哲
曾是“禁书”流通之地
宝水洞商圈形成后 , 韩国各地的二手图书都向这里涌入 。 古籍、社科著作、杂志、漫画、教学辅导书……各种品类的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 。
20世纪70年代末 , 朴正熙政权后期 , 釜山宝水洞出现了名为“良书合作社”的学习共同体 , 由宝水洞书店街的中部教会和合作书店发起 。 所谓“良书”大多是当时宣传民主主义的“禁书” 。 1979年10月16日 , “良书合作社”参与发起釜山和马山地区反对朴正熙独裁政权的 “釜马抗争” , 在韩国当代历史的剧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历史研究』彭珊珊:韩国最大二手书店街
本文插图

《思想界》:20世纪50年代由在野人士白乐濬、张俊河出资创办的独立杂志 , 后来成为对抗李承晚、朴正熙政治势力的宣传阵地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与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 。 摄于宝水洞书房胡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