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珠玑巷、客家围屋 , 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古代深圳
古代移民
///
深圳是现代移民城市 , 但在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移民潮 。
秦始皇“南平百越” , 在岭南建立南海等三郡 , 并“以谪徙民 , 与越杂处”; 汉武帝灭南越国 , 设立南海等九郡 , 汉卒20余万留驻岭南; 西晋时期 , 因中原战乱频繁 , 衣冠望族 , 多有南迁; 宋元之际 , 寄居南雄“珠玑巷”的中土移民为避战乱而南迁 , 或南宋抗元军民溃散流落珠江三角洲地区; 清朝初年因“迁海”“复界” , 导致大批客家人徙居深圳 。
历次徙居深圳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融合 , 为深圳的早期开发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
01
广府民系
岭南“南越人”是形成广府民系的一个重要源头 。 广府民系使用的粤方言 , 由秦汉时期的“南越人”接受汉语而萌生 ,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直至唐宋 , 最终形成 。
「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本文插图

南雄珠玑巷
【「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现今广府民系各姓氏的族谱大都记载其先祖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人 , 他们在唐宋时期经大庾岭通道南下 , 落户于南雄珠玑巷 , 宋元时期再迁播于环珠江口地区 。 南迁移民世代不忘其宗族本源 , 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珠玑巷情结” 。
「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本文插图

陈氏宗祠 场景
深圳西部大多广府民系中的陈氏 , 祖居河南颍水 , 故堂号为“颍川堂” 。 北宋末年 , 为避战乱 , 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南雄珠玑巷 。 南宋中期 , 陈朝举(1131年—1213年)迁入归德盐场(今沙井、松岗一带)涌口里 , 子孙繁衍 , 分布沙井、松岗、南山、横岗荷坳等地 。 沙井、松岗等地陈氏族人奉陈朝举为一世祖 。
「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本文插图

广府式民居——笋岗围(元勋旧址)模型
明朝洪武年间 , 何氏由东莞迁居深圳笋岗开村立业 , 至今已有600余年 , 发展成旧村、老围、祠堂村和新村4个何氏村落 , 约500余人 。 笋岗老围是何真后裔与明初兴建的典型的广府式围村 , 被称为“元勋旧址” 。 笋岗围位于罗湖区笋岗村 , 平面呈长方形 , 东西长68米 , 南北宽63米 , 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 围墙高5米 , 厚1.2米 , 墙外有壕沟环绕 。 围内有前后门楼 , 后有龙母宫 , 四角建有碉楼 。 居民建筑布局井然有序 , 单元为一天井一正房 。 这是深圳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广府式古围村 。
02
客家民系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 。 东晋至唐宋时期(公元317—1279年) , 中原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灾荒 , 南迁到 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 , 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了客家人 。
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雅音成分 。 客家人不仅继承了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 其文化特质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 。 深圳、香港地区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朝“迁海”“复界”后定居于此的 。 他们白手起家 , 艰苦奋斗 , 写下了一部延续数百年的创业史 。
「深圳博物馆」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本文插图

城堡式围屋是深圳清代客家人建造的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 客家围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式吊脚楼”、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居五大传统建筑形式 。 深圳的客家人保持着客家民系聚族而居的传统习惯 , “聚族于斯”四个字明明白白地刻在龙岗“鹤湖新居”内的门额上 , 一语道破了客家围屋的性质 。 客家围屋把生活起居、劳作和饲养加工等功能合而为一 。 既防盗又防火 , 其厅堂建造保留着中原汉族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的传统建筑 , 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移民文化的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