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城,看古老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年记

今年是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 。1930年2月 , 民国代总理朱启钤先生在北平创立营造学社 。“营造”两个字 , 取自《营造法式》 , 这是宋代工匠李诫编纂的一本研究建筑样式、规范的书 。
1931年 , 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 , 到营造学社担任法式部主任 。当时营造学社云集了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等学者 , 还有考古学家李济、地质学家李四光、少帅张学良等社会名流 。
营造学社早期的调查大多在中国北方 , 那个时候 , 中国尚没有自己的建筑史 , 梁思成迫切地希望能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状况 , 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收集资料 。在五台山 , 他发现佛光寺 , 这是一处唐代建筑 , 打破了日本学者认为现代中国已不存在唐代建筑的论断 。
1941年梁思成他们为四川广汉拍摄了560多张照片 , 留下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 , 让我们跟随这批老照片 , 走进古老的中国 。
营造学社在河北、山西等地的调查 , 我们或许并不陌生 , 我们今天要讲的 , 是营造学社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故事发生在四川 。广汉这座城市 , 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 三星堆就在这里 。抗战爆发后 , 营造学社先是迁徙到云南昆明 , 又从昆明迁徙到四川李庄 。在李庄 , 社员们的生活已经极为困顿 , 林徽因患肺病 , 梁思成连皮带都煮给她吃 , 当时的营造学社 , 也无力进行大规模古建筑调查了 。
这个时候 , 广汉正在做一件事情 , 重修县志 。广汉是国民党国民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故乡 , 戴季陶先生看到家乡的古建筑正在消失 , 于是邀请国立编译馆成立修志委员会 , 并找到营造学社 , 请他们拍摄一套完整的建筑影像资料 。那个时候 , 大量的古建筑正在从城市里消失 , 戴季陶他们设想能不能将古建筑融入现代城市建设 , 在80年前 , 这种保护古建筑的眼光是很了不起的 。梁思成与刘致平应邀来到广汉 , 几乎拍下了广汉城里的所有建筑 。
「」从一座城,看古老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年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成都到广汉的路上 , 四座牌坊鱼贯而立 , 分别为明代“父子荣恩”坊、“祖孙科第”坊 , 以及两座清代节孝坊 。
可惜县志没有修完 , 国立编译馆就迁回了北平 , 营造学社的工作也被迫停止 , 梁思成刘致平他们拍的这批照片也一度下落不明 。2008年 , 央视编导胡劲草在拍摄《梁思成 林徽因》纪录片时 ,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里 , 发现一个蓝色包裹 , 落满了灰尘 , 打开一看 , 里面都是照片与底片 , 这正是营造学社在广汉拍摄的全套照片 , 总共有560张 。机缘巧合 , 我受广汉方面委托整理这批资料 。相比于营造学社此前的古建调查 , 这批照片的质量就比较一般 。营造学社早期在山西、河北考察时 , 因为时间、经费的限制 , 关注的往往是当地最精彩的古建 , 拍下的几乎都是宋元时期的建筑 , 而广汉的古建筑大多是清代的 。明末张献忠屠蜀 , 四川大点的建筑大多被毁 , 明代建筑都极少得以留存 。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 , 到1941年时 , 营造学社已经无力进行田野调查 , 这个时候他们得到戴季陶的邀请 , 有机会驻足广汉拍摄这座古城的建筑 , 不论是对梁思成他们还是对广汉来说 , 都是一件幸事 。
「」从一座城,看古老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年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梁思成来时 , 城隍庙的戏台下挤满了做米粮生意的摊位 。
清代自乾隆、嘉庆至同治年间 , 有过一个修地方志的高峰 。在县志里 , 我们都会看到一张城池布局的线描图 , 方方正正的城墙里 , 文庙、武庙、城隍庙、魁星楼、牌坊、衙署、会馆、宗祠、桥梁、民居 , 但凡有的 , 都会描出来 。当然 , 那些县志里描画的建筑绝大部分已在城市进程中消失了 。但是广汉不一样 , 营造学社当年是从修县志的角度来看广汉的 , 梁思成与刘致平关注得更多的是“城市”而不仅仅是“建筑” , 所以他们拍的这560多张照片 , 留下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 , 我们得以从这批以建筑为主体的照片重新看到广汉这座城市的当年面貌 , 那些在线描图中仅仅是一个抽象图形的建筑变得具体生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