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十 )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同安同民安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同安大厝屋顶
同安有一“同民安”关隘 , 位于内厝镇南安与同安交界处的小盈岭古驿道上 。 据载 ,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 朱熹任同安主簿 , 由泉州过小盈岭时 , 见山岭两翼高山夹峙 , 形成漏斗 , 西北风由此直入 , 以致沙溪一带村民有“沙漠七里口 , 无风沙自走”的民谚流传 。 朱熹为堵截风沙 , 便建石坊 , 面宽8.6米 , 高3.56米;中有宽2.38米、高2.44米 , 门墙作南北走向 。 关隘拱券门建好后 , 朱熹手书“同民安”3字于坊上 , 祈求同安风调雨顺 , 百姓安居乐业 。 清顺治八年(1651年) , 郑成功在此大败清督杨名高 。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 坊塌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 邑人筹款就原址将坊改建为同安通往泉州古道的关隘 。 隘前立有清代同安知县吴镛撰写的《改坊为关记》碑石 。 现在三株古榕大树相传也是朱熹当年手植的“挡风树” 。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同安锦仔山村景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古同安民居
同安还有一条“古宅十八弯” 古道 , 位于新圩镇古宅村北的后壁山上 。 始铺修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 , 以不规则的石块、卵石铺成 , 沿坡筑有石级 , 蜿蜒盘旋而上 , 直达山巅云中雁 。 古道原长约800米 , 宽0.8—2米 , 因有18个弯而得名 , 在近寨仔尾村大埔路旁有纪事石刻一方 , 高0.35米 , 宽0.38米 , 上有阴刻行书8行 , 载述郑祥化和僧人妙谦为方便旅人往来 , 合力捐款修路800多丈 , 落款为“景定元年”(1260年) 。 十八弯古道上达南山 , 下接辽野 , 可达豪岭的漳泉古道(形成于汉时) , 是古代同安通往泉州干道必经之路 , 也是重要的商学捷径 。 古代交通条件非常落后 , 同安学子赶考必须经过这条古道去泉州 。 过去做生意的人通过古道把南安、安溪等地的茶叶、粽叶、笋干、香菇等特产运到同安 , 从同安带回海产、食盐、锅碗瓢盆等日用品等 。 先民常借助骡子、马匹等翻山越岭而行 , 有的石头上还清晰可见古代挑夫负重歇脚的痕迹 。 行走于沧桑的古道 , 看峰回路转 , 听鸣蝉鸟叫 , 一股对故土历史的情感和乡愁油然而生 。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同安煲美村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本文插图

古同安出海口
同安下辖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7个农林场、81个行政村 。 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古镇、古渡、古道、古窑、古码头、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区 , 到处都有剪不断的文化脐带和乡愁印记 。 这些传统村落和遗址遗迹依山而建 , 面水而居 , 融森林、溪水、水田、茶园、果园、古道、古渡、古桥以及生态为一体 。 大多古民居建筑沿袭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 , 沿袭北方汉族四合院住宅布局 , 左右均齐配置;建筑构件装修装饰花样繁多 , 着色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屋顶人斜面皆成凹曲线 , 两端多为燕尾脊 , 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 , 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红的、绿的、精致细腻的各种装饰 , 飞龙彩凤一跃脊上 , 合着七彩的云纹装饰 , 栩栩如生 , 传神动人 。 有的受到海丝文化共建国家文化的影响 , 建筑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筑特色 。
「中国网海峡频道」向往厦门同安(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