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从谈“毒”色变到探索利用,一场病毒展如何引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


2019年底 , 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2日 , 国内25个省(区、市)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00余例;1月30日 , 世卫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3月11日 ,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 , 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
与此同时 , 秉持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 , 全国多地博物馆也纷纷在其官方社交媒体上面向社会征集抗“疫”见证物 。 2月21日 , 上海科技馆发布关于病毒主题科普展的征集公告 , 并拟策划以《舞动的幽灵:新冠启示录》为题的病毒科普展 。 如今 , 一个多月过去了 , 展览筹备如何了呢?为此 , 弘博网特别采访到此次展览项目的负责人、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徐蕾 , 为大家介绍展览的策划思路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

【传染病】从谈“毒”色变到探索利用,一场病毒展如何引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
本文插图

上海科技馆病毒主题科普展的征集公告
一场以病毒为主题的疫情科普展览
徐蕾介绍 , 临时展览一直是上海科技馆追踪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手段 。 早在1月25日 , 上海科技馆便敏锐捕捉到新冠疫情这一社会热点 。 为了及时回应这一热点 , 向公众传递科学的防疫知识 , 负责临展策划的研究设计院在春节期间便迅速组建项目团队 , 正式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临展的筹备工作 。
考虑到当前疫情仍在持续进行中 , 对其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数据还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 难以在展览中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展示 。 与此同时 , 展览项目团队也注意到 , 这次疫情的暴发使得公众对病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 因此 , 此次科普展览将以疫情作为切入点 , 从病毒学、传染病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 , 引导公众深入了解病毒及其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独特作用 , 探讨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 以及人类未来应该如何与病毒长期共处 。
“病毒是一种奇特的生命形式 。 众所周知 , 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而病毒的组成则极度简化 , 连基本的细胞结构都不存在 。 自2009年以来 , 全球共计有六次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且每次事件均由病毒引起 ,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病毒的了解却并不多 。 ”徐蕾说道 , “实际上 , 在此次疫情早期 , 人们很大一部分的恐慌便来自于对病毒的不了解 。 因此 , 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公众开展病毒科普教育 , 帮助公众正确、科学地认识病毒 , 以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资讯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 这便是我们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 。 ”

【传染病】从谈“毒”色变到探索利用,一场病毒展如何引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
本文插图

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2 图片来源: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多角度探索病毒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
无论在虚拟的Cyber空间还是真实的现实世界里 , “病毒”这一名词似乎总是一个堪称臭名昭著的存在 。 的确 ,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 , “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 , 它必须侵染细胞之后才能复制自己、传递后代 , 完成整个的生活史过程 , 因而必然危害到大多数细胞生命的生存 , 人类同样受其危害颇深 , 豪不夸张地说 ,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战胜病毒侵染的历史 。
【【传染病】从谈“毒”色变到探索利用,一场病毒展如何引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
目前 , 展览正在积极筹备阶段 , 展览初步大纲已形成 , 包括一个兼具哲学思辨与艺术创意的引入部分和“病毒星球”“暴发·战‘疫’”以及“共享未来”三个部分 , 从生物学、流行病学、人文、生态视角 , 引导公众一起共同探索病毒起源简史、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分类及作为传染病病原的传播机制、并探讨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人类未来该如何与病毒共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