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中医内科学——心痛( 二 )


气滞表现为心胸闷痛 , 憋闷 , 胁肋胀痛 , 苔薄白 , 脉弦细弱 。
血瘀表现为心区刺痛 , 面色晦暗 , 口唇指甲青紫 , 舌隐青 , 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 脉细 , 弦或涩 , 促、结、代 。
寒凝表现为心区绞痛 , 四肢逆冷 , 面色青白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伏 , 沉细或迟缓 。
痰阻表现为心区闷痛 , 肢体沉重 , 恶心头晕 , 面色黄白虚浮 , 舌体大有齿痕 , 苔白腻或黄腻 , 脉濡或滑 , 或促 。
4.辨真心痛舌苔脉象
薄白苔常见于早期或恢复期 , 主气虚 , 一般病情较轻 , 预后较好 。
腻苔多见于急性期 , 为痰浊明显 , 病情较重 。
黑褐苔属阴液枯竭 , 多属病情危笃 。
舌质光红为阴津欲脱 , 病情危重 , 提示预后不良 。
紫暗、瘀斑舌为血瘀 , 且瘀血与痰浊互结 。
淡暗舌或兼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气虚血瘀 。
沉滑脉见于痰浊内阻 。
沉细脉见于虚寒 。痛甚者脉搏必伏 , 或短 , 或数 , 或涩 。
急性期左寸 , 右尺常呈细弱或沉细弱之象 。
脉微欲绝者见于阳脱 。
「胸闷」中医内科学——心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治疗原则
1.心痛发作首先要救急 , 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 。
2.标要分清阴寒、痰浊、血瘀、气滞 , 祛邪治标:芳香温通、通阳、活血化瘀、宣痹涤痰为主 。
3.本要分清气、血、阴、阳亏虚 , 扶正固本:益气养阴 , 温阳补气 , 养血滋阴 , 补益肝肾等法 。
4.总治则不外“补、通”二义 。七、分型证治
1.心血淤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 入夜加重 , 胸闷心悸 , 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 , 时作时止 , 日久不愈 , 眩晕舌质紫暗 , 或有瘀斑 , 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 , 脉沉涩 , 或弦涩 , 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 , 通脉止痛 。
方药:血府逐瘀汤 。
当归、赤药、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牛膝——引瘀血下行;
【「胸闷」中医内科学——心痛】生地——凉血清热;
柴胡——疏肝解郁 , 升达清阳;
桔梗——开宣肺气;
枳壳——开胸行气;
当归——养阴润燥 , 使瘀祛而不伤阴血 。
2.痰浊内阻
主症:胸闷痛如窒 , 痛引肩背 , 疲乏气短 , 肢体沉重 , 痰多 , 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 舌质淡 , 或紫暗 , 苔厚腻 , 或黄腻 , 脉滑 , 或弦滑 , 或滑数 。
治法:通阳泄浊 , 豁痰开结 。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
栝蒌——宽胸散结化痰;
薤白——辛温通阳 , 散结 , 豁痰下气;
半夏——化痰降逆;
3.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如绞 , 时作时止 , 感寒痛甚 , 胸闷 , 气短 , 心悸 , 面色苍白 , 四肢不温 , 心痛彻背 , 背痛彻心 , 舌质淡红 , 苔白 , 脉沉细 , 或沉紧 。
治法:辛温通阳 , 开痹散寒 。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 。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
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 , 开痹散寒;
栝蒌、枳实——化痰散结 , 宣痹降逆;
丹参——活血通络;
檀香——温中宽胸止痛 。
4.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 , 时作时止 , 心悸心烦 , 疲乏 , 气短 , 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 , 肥胖 , 胸憋闷而刺痛 。舌质嫩红苔少或有齿痕 , 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或苔厚腻或黄腻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 或细缓 , 或细数 , 或沉缓而涩 , 或沉缓而滑 , 或沉滑而数 。
治法:益气养阴 , 活血通络 。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 以助生化之源;
地黄、麦冬、当归、白芍——滋阴养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