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汇】曹魏政权前期的核心力量,荀彧:东汉末年的当世之杰( 三 )


【历史百家汇】曹魏政权前期的核心力量,荀彧:东汉末年的当世之杰
文章图片
在官渡之战中 , 曹操因为军力渐乏 , 粮草不继 , 欲弃官渡退回许昌 , 又是荀彧至书曹操 , 提出:“公以至弱当至强 , 若不能制 , 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 ”“公今划地而守 , 扼其喉而使不能进 , 情见势竭 , 必将有变 。 此用奇之时 , 断不可失 。 ”⑽曹操又接受了这一决策 , 于是乃有官渡之战的胜利 , 歼灭了袁绍的主力 , 从此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描写三国群雄争霸的过程中 , 把谋士这个阶层是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展示他们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杰出才能 , 把他们的成败得失与三国纷争的成败得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在这些谋士身上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 。 荀彧作为谋士阶层的代表人物 。 《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可以说是曹操的舞台 , 以荀彧为代表的曹魏谋士集团自然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 。 但由于作者的拥刘倾向、小说在艺术构思上 , “智慧”的象征是诸葛亮 。 罗贯中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力 , 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典型形象 。 在赤壁之战后 , 三国就变成了诸葛亮的舞台 。 因此也就影响了对其他谋士的形象塑造 。 作者在描绘曹魏的谋士集团时 , 虽然能体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 在史实的基础上 , 对他们的智慧、才能进行了充分的描绘 , 塑造了一个群体的形象 ,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可是 , 当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时 , 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上 , 尽管后期有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 , 但对荀彧为首的这个谋士集团的描写人人减弱 , 因而使这个谋士集团在小说的后面部分几乎就看不到他们的作用 , 形象也不够丰满 , 性格也显得不够统一 。 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 , 是作者对诸葛亮形象的神化和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态度 。
曹操的谋士集团是一个凝聚在一起的整体 。 他们分工合作 , 各尽其职 。 荀彧很少跟随曹操出现在战争第一线 。 在荀彧荐郭嘉后 , 就更少出现了 。 郭嘉出现后 , 一直跟随曹操南争北战 , 出谋划策 。 如果说郭嘉是一位战役或战斗级的谋士的话 , 那荀彧就是一位战略级的谋士 。 郭嘉的特点是“先见” , 有着冷静的头脑 , 能洞察先机 。 荀彧则高屋建瓴 , 善于抓主要矛盾 。 所以 , 郭嘉随曹操征战南北 , 荀彧则主管后勤 。 特别是在迎汉献帝后 , 曹操集团与许都献帝集团的矛盾逐渐加深 。 荀彧之所以在《三国演义》后文没有什么出场机会 , 主要也是由于他在后方调协两方的矛盾 。 直到荀彧死后 , 曹操和献帝的矛盾才全面暴发 。 伏皇后被杖死 , 伏完宗族被灭 。
荀彧为曹魏所建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 。 《三国演义》对荀彧的高超智谋也很崇敬 , 但因其对刘备集团持敌对态度 , 所以给他安排了一个与正史不同的悲剧下场 。 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太祖年至濡须 , 彧疾留寿春 , 以忧薨 , 时年五十 。 ”他是病死的 。 但《三国演义》却写荀彧服毒身亡 , 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杀己之心 , 托病止终寿春 。 乎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 。 盒上有操亲笔封记 。 开盒视之 , 并无一物 。 彧会其意 , 遂服毒而亡 。 ”其实 , 自从曹操在兖州独树一帜后 , 荀彧叔侄就投其帐下 , 为曹操战胜各方诸侯 , 统一北方 , 制定了许多正确的策略 , 对曹操来说 , 可谓忠贞不渝 。 所以笔者认为 , 作者为了塑造好奸雄曹操 , 对史实进行了艺术加工 , 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荀彧叔侄正直忠心的认识 。 相反 , 更能衬托荀彧叔侄对曹魏政权的忠贞与执著 。 他们并不是真正要反对曹操 , 而是劝阻曹操不要轻易称王 , 避免政治上的被动 , 这是从曹操一统天下的长远利益考虑的 。 他们和所谓反曹兴汉的董承、伏完有着本质的不同 。 至于说他们是奸佞行为 , 乃是毛宗岗“正统”思想在作祟 , 是一种迂腐之见 。 否则 , 曹操在得到荀彧时 , 大悦道:“吾之子房也 。 ”荀彧为什么没有觉察到曹操反汉呢?毛宗岗不是一直以这句话来表明曹操的不臣之心的吗?难道荀彧太笨了 , 智慧、才华不如毛宗岗吗?我只能理解为是毛宗岗自圆其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