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爷 Karl Lagerfeld 卡尔·拉格斐有啥有趣的故事或者励志史( 二 )
那段期间很奇特的是,连老佛爷这样非常自律的人,好像也进入了一种特殊状态。
Karl Lagerfeld 19901990年代,老佛爷的创作一度陷入一段低潮,更明显的是他的身形突然严重走形,胖得不忍直视。如今大众印象中,或者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的老佛爷的标准形象,都是一个穿着很高的白领衬衫,一件黑色的剪裁非常恰当、瘦身的西装,然后戴着一条镶着珠宝饰品的领带,手上也永远套着露指的黑色皮手套,脸上还总挂着一副大墨镜的形象,是一个帅老头的模样。
但是那段时期,老佛爷却是一种身形严重走样的形象。他直到什么时候才终于减肥,那是到了后来他看中了一位设计师的作品,这位设计师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Hedi Slimane。
Hedi Slimane他当时在迪奥当创意总监的时候出了一系列男装,Slimane男装设计真的可谓惊天动地,但是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些男装实在太瘦了,而卡尔·拉格斐当时就为了要穿上Slimane设计的男装决定减肥,一年减掉了42公斤。想想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志?
Hedi Slimane和老佛爷、圣罗兰三者之间也很有意思,Slimane最早其实在圣罗兰工作,圣罗兰十分赏识他,甚至想传位给他,但是Slimane却离开了圣罗兰,跑去了迪奥。当他接手迪奥,并设计出那套惊艳的男装系列之后,老佛爷立马公开发言,表示支持Slimane为他捧场,有不少人认为这里面的关系十分微妙。
无论如何,十分可惜的是,老佛爷和圣罗兰这对好朋友到最后都没有重归于好。圣罗兰在2008年去世的时候,在法国得到的待遇,几乎可以算一次民间版的国葬。
各界名流政要,学术界、音乐界、演艺界的人都出席了。偏偏大家期待的老佛爷没有到场,只送了花篮,现在老佛爷自己也走了,他的丧礼又会怎么样?
6.“我只知道如何扮演一种角色:我自己”如果真的遵照他自己的遗愿,那就将是什么仪式都不进行,因为卡尔·拉格斐曾经说过,他觉得“像野兽那样死去是最好的,什么东西都不要留下来”。他很讨厌纪念仪式,也很讨厌墓碑。
他就是这样一位一辈子都在创造自己的人。
他一生塑造了无数的时尚造型,但更重要的作品正是他自己,他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长青不朽的经典形象。
最后我想谈一个被人忽略的事情,今天我们很多人会忘记,卡尔·拉格斐其实是一个德国人,可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法国审美时尚文化的一位代表人物。
曾有记者问他,“你明明是个德国人,为什么你让人觉得你比法国人还要法国?”
他的答案十分精彩,他说,“正因为我是个外国人”,在他看来,正因为自己不是法国人,所以他会不断琢磨法国人是如何做的,从一个外部角度去欣赏,再深入内部去认识法国,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200%的法国人。
这有点像我们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身为一个男人如何演绎花旦,恰恰在过去,一个男人有时候演绎女人,会格外动人。
这种性别上的错置,国籍上的错置,会让我们更容易掌握某个性别、角色的个性,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典型。我们更容易去了解,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创造,然后能够被学习,再打从内心将它重新模仿演绎出来。
越是在外面要进来的人,越容易懂得文化里、这个角色里的特点,了解这个国家的自己人都不在意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文化,就是这样一种“装出来”的东西,这句话我常提及。
很多时候,人把自己当成艺术品,就真的能够将自己塑造成一件漂亮完美的艺术品。
卡尔·拉格斐,这样一个非常自律、过着清教徒般生活的人,硬生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老佛爷」。
我的自传?我根本不需要写自传。我的日常生活,就是自传。——Karl Lagerfeld
R.I.P
■网友的回复
减肥很成功,工作量堪称劳模
■网友的回复
每位贵妇都希望与卡尔·拉格斐结缘,她们通过对香奈儿、芬迪等一众奢侈品的消费,来向这位法国时尚大师致敬。
金星曾经在她的脱口秀节目里吐槽过一件事,讲的是她曾经有一次带着一群大妈去巴黎旅游,尽管她精心安排了行程,大妈们却纷纷表示——「到巴黎,我们只想先去看看老佛爷。」
是的,即便是虚荣心犹如「猛虎」之人,都会对卡尔·拉格斐(也就是戏称的「老佛爷」)底下那一众奢侈品膜拜不止,宁错过卢浮宫,也要先摘下香奈儿那一株经典的白色山茶花。用过人的时尚才能征服巴黎,以巧妙的营销模式风靡全球,这便是全世界贵妇都向老佛爷俯首称臣的秘诀所在。
甚至于,当他去世的消息一传来,便有无数的女人在伤心之余脱口而出:「天哪,这下包包经典款又要涨价了!」
卡尔·拉格斐,便是时尚界的一枚定海神针,他用逾半个世纪的华丽秀,令这个世界变得优雅。
论「神秘感」的重要性没人知道卡尔·拉格斐的年纪,想让他说说童年没什么问题,可是即便是陷入官司,他也死活不肯把身份证交给检查官验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就是要保持神秘感。」
这份神秘感确实到现在都不曾被打破,即便记者们挖空心思去翻他的老底,由于他的出生证明文件已经被烧毁,父母则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便已过世,所以关乎年龄的秘密,老佛爷心满意足地带进了棺材里。
当然,这不防碍大众来寻找他的成长痕迹,令人惊讶的是,卡尔居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他出生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小村落,母亲可以说只是个农民,一直靠经营牛奶加工坊为生。二战前后这一段时间里,希特勒带着他的群魔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卡尔却安安静静地呆在穷乡僻壤,度过无聊枯淡的童年。
他早就意识到自己跟周边环境是多么格格不入,所有的孩子都穿得跟父母一样粗糙,他只想戴顶特别的帽子,却遭到母亲的拒绝。学校的竞争机制更是让他退避三舍,唯二的爱好便是看书和画画。他曾经感慨当年处境:「日常生活将所有理想化的东西都消磨干净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相当坚持地留了一头长发。
虽然身处战局严峻的德国,卡尔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向往中的法兰西,确切地讲,是飞到了凡尔赛宫。他痴迷那里的一切,甚至为此画了许多十八世纪的宫廷服装,这一举动决定了他后来可以不用模特作为参照,徒手就能迅速勾出服装草图;也令诸多的香奈儿发布会放在凡尔赛的镜宫里举办。对阅读的迷恋,亦让他后来专门给自己打造了一间有五万册藏书的图书馆。
上世纪 50 年代,卡尔如愿以偿地在法国站稳脚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就开始掌管一个时尚品牌,比如一开始的姜·巴度,60 年代成为蔻依的品牌设计师;通过这两个品牌的历练,卡尔的风格彻底成形——古典、华丽、浪漫、唯美、优雅。这些元素不仅让他打响了名号,也令其古典情结得以充分释放。
于是乎,在 1965 年,卡尔接手了相当不被看好的芬迪,当时的芬迪还算不得一线品牌,经常出「便宜货」,卡尔的想法是以个性与戏剧化的设计去「冒险」,由此盘活了它,亦令他成为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奇」到什么程度呢?简单来说,便是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变迁,他打造的牌子永远都站在顶尖。
「我从未老去,我现在做的事情跟五十岁之前做的一样。」卡尔向世人展示时尚霸主气场。管它绯闻真与假,只要能以傲娇之态笑傲时尚圈,用墨镜和微笑不断酝酿「小凡尔赛」式的神秘感,就是成功。
70 年代,与老佛爷时尚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地下丝绒乐队席卷整个欧洲,老佛爷设计的寇依春夏时装系列却受到空前追捧。
80 年代,迪斯可风潮蔓延全法,而可可·香奈儿女士掌管的香奈儿品牌却处于空前低迷的状态,作为「时尚领军者」的法国似乎要被低廉的快餐文化吞噬掉。香奈儿的去世,更是给予时尚界致命一击。没人愿意收拾那个烂摊子,都认为香奈儿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谁接手都是为其盖棺添土的行为。
然而,卡尔·拉格斐临危受命,眼都不带眨的。他以超凡的营销嗅觉察觉到了香奈儿式微的主因,就是可可·香奈儿推翻了曾经一直捍卫的设计理念,将时尚定性为让人穿着不舒服的、有拘束的玩意儿,这种自打脸的言论当然会令她苦心经营起来的金字招牌被打碎。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对时尚设计没那么在行,想从成长经历谈谈卡尔。最近正好看了《卡尔·拉格斐传》,推翻了不少我之前对卡尔的想象。
首先,明星抱大腿这事儿发生在卡尔身上实属常见,毕竟放眼全球娱乐圈,他都是跟“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除了合影,如果能再有幸交谈两句,得到一个“chic”的评价,就有资本在通告中艳压一片了。
陈伟霆、张宇(《VOGUE》杂志中国版主编)与老佛爷的合影毫无疑问,跟卡尔·拉格斐合照是一种荣耀,这说明你很时尚,咖位够大。
他像是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经他称赞,与之合作过的明星总能得到时尚品味、地位的飞跃。
卡尔赞周公子“像是年轻的可可·香奈儿与芭蕾名伶Zizi Jeanmaire的综合体”,还多次为其掌镜,后者在2011年成为香奈儿形象大使这一切自然源于卡尔·拉格斐在时尚圈的地位。作为成功复活蔻依(Chloé)、芬迪(Fendi)、香奈儿(Chanel)等顶级奢侈品牌的“救星”,他是当仁不让的时尚教父。
当然,想要了解他的发家史,还得从童年说起。
叛逆德国少年虽然大半生都在巴黎度过,但卡尔·拉格斐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出生于三十年代的汉堡,卡尔是备受父亲溺爱的家中幼子。
在他的讲述里,年幼时自己一直安然地生活在家人的羽翼之下,甚至意识不到外边的世界正在经历战火的摧残:
“我待在仅存的一片什么都没发生的地方。我运气好到离谱,完全没被影响到。”
不过,卡尔的童年生活也并非那么顺风顺水。《卡尔·拉格斐传》里就透露,年幼的卡尔也遭遇过“霸凌”。
卡尔一直都是人群中那个特立独行锋芒毕露的孩子。即便是去上学,他也会穿一身粗花呢西装外套,配好领带,还留着一头长发,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英国绅士。
2012 年 11 月 8 日, 卡 尔 ? 拉格斐在巴黎大皇宫举办“小黑夹克”个人摄影展的开幕会上这种格格不入的打扮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公愤。要知道当时的德国孩子还都被要求穿着统一的制服。可无论面对同龄人的嘲讽或是老师的惩戒,卡尔不为所动,仍旧我行我素。
“我知道自己与众不同,出于志向,出于兴趣,出于一切缘由。我尤其不愿意跟当时看到的东西相仿。”
现在看来,也正是这股子对规则的反叛令他迈向成为时尚大帝的第一步。
成为奢侈品“救星”1954年,来到巴黎的卡尔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羊毛比赛”。
名字看上去平平无奇,可这场比赛是由澳大利亚、乌拉圭、南非和新西兰的绵羊养殖者工会联合发起,还请来了五六位国际时尚巨擘作为评审。皮埃尔·巴尔曼和于贝尔·德·纪梵希都在其列。
不过,在今天看来,这场比赛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一点在于它同时发掘了两位日后影响设计界的天才——卡尔·拉格斐与伊夫·马蒂厄-圣洛朗。
在 “羊毛比赛”中,卡尔 ? 拉格斐(左一)赢得了大衣类的奖项,伊夫 ? 圣洛朗(左三)赢得了晚礼服类的奖项这次比赛的获胜也为二人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良好的开端,前者接受了皮埃尔·巴尔曼的邀约,后者则进入了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