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解构崂山插队事件背后的超国民待遇( 二 )


个中典型就是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 , 就和滴滴此前在顺风车项目上打擦边球类似 , 本来业务模式合规性还有待验证 , 还急着在宣传口径上打暧昧的擦边球 。 本意是展示积极对外交往的形象 , 结果却适得其反 , 变成了保媒拉纤 。
再是刻板印象原因 。 只要是涉及商务、高端、奢华等标签 , 必定以外国人形象作为宣传 。 时间一久 , 很容易给人一种外国人高端 , 外国货高端 , 国货反之的刻板印象 。
说一千道一万 , 还是那个原因 , 个别组织、机构或个人 , 适应新常态的能力差 , 思路与时代脱节 , 制定规则、舆论宣传时循规蹈矩 , 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以为自己还活在万隆会议的年代 , 应以改善国际形象为涉外第一要务 。
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能认同 , 在华外国人的整体形象还是友善、易于相处的 。 新闻报道中的低素质者只是个例 。
【「崂山」解构崂山插队事件背后的超国民待遇】不要让一两只臭鱼腥了一锅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