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贯穿明代发展史的君臣之争

明朝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朝代 , 太祖皇帝朱元璋称帝后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丝毫没有手软 , 在“洪武四大案”中 , 他就除掉了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 , 如此功勋卓著的人朱元璋都没有放过 , 更不必提那些普通的大臣了 。因为朱元璋的强势和开国之君的威望 , 所以在洪武一朝很少有人敢对皇帝提出批评 , 一旦说错了话 , 顷刻间就会人头落地 。有了朱元璋这样的“榜样” , 之后的永乐皇帝和仁宗皇帝更加不把大臣放在眼里 , 动辄打骂处死 , 明朝初年的君臣关系 , 呈现出“君强臣弱”的局面 。之所以说明代比较奇特 , 是因为纵观历朝历代 , 几乎没有皇帝能够用一两百年的时间去和大臣“斗智斗勇” , 而明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却在不停的产生冲突 , 从洪武年开始的“君强臣弱”到明英宗时代的“臣势大张” , 再从明宪宗到明神宗时期的大规模冲突 , 直至崇祯时期的“臣强君弱” , 这些“奇葩”争斗的背后 , 有着政治见解的不同、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的冲突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
[民本]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贯穿明代发展史的君臣之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一、明代君臣冲突的三个主要阶段
(一)明初
明太祖朱元璋自诩“淮右布衣” , 一介草民提三尺剑而得天下 , 自然认为自己是秦皇汉武一类的英雄人物 , 所以朱元璋认为靠自身努力打出来的天下 , 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 , 即使是那些文臣武将出谋划策 , 如果没有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仅仅依靠这些人也是成不了大事的 。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大杀四方 , 曾经辅佐他打天下的几乎全部都被赶尽杀绝 , 一个“洪武四大案” , 就让朱元璋找到借口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 从此大权独揽、说一不二 , 有胆敢批评皇帝者 , 很少有能活着走出皇宫的 。可以说朱元璋对待大臣的强势态度为后来的皇帝开了先河 , 决定了后来的几位皇帝更加不把大臣们放在眼里 , 从洪武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 , 大臣们都处在皇帝的“欺压”当中 , 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观念只能服从于皇帝的观念 , 政治了解也必须与皇帝保持一致 。直到正统年间的发生“土木堡之变” , 使大臣们开始改变“臣以从君为是”的对君主绝对服从的观念 , 他们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
[民本]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贯穿明代发展史的君臣之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成祖朱棣
(二)明中期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 , 大臣们从前只能顺从皇帝的政治见解的思想开始瓦解 , 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党派 , 开始与皇帝不断的发生冲突 。在土木堡之变中 , 国家即将面临瓦剌兵临城下的困局 , 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表示坚决抵抗瓦剌 , 明朝就这样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与瓦剌战斗 , 依靠的都是大臣们的出谋划策 , 最终才成功的把瓦剌赶到了塞外 。土木堡之变证实了大臣们正确的政治见解和明英宗为君的失败之处 , 况且国家的危机都是依靠于谦这样意志坚定的大臣们去解决的 , 所以大臣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听命于一个失败的皇帝 , 在这个过程中 , 大臣们的力量开始增长 。后来被大臣们拥立继位的景泰皇帝 , 他本来就是藩王出身 , 又没有嫡出的身份 , 所以在位时对大臣们还是非常倚重的 , 从景泰皇帝后来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 从而去贿赂大臣们的行为就可见一斑 。
[民本]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贯穿明代发展史的君臣之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一个转折点 , 标志着大臣们的反抗和崛起 , 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完全抵御皇权 , 他们只是形成了一种力量 , 无时无刻都在和君主产生冲突和矛盾 。从景泰年间开始 , 皇帝和大臣们的冲突就已经很明显了 , 他们之间不同的政治见解也引发了剧烈的冲突 。景泰皇帝虽然为了换太子贿赂过大臣 , 但是他为了保证皇帝的威严也将不少反对他的大臣廷杖打死 , 后世的正德皇帝因为大臣们阻止他下江南游玩也打死了不少大臣、明世宗更是因为“大礼仪”事件同时杖责一百多位大臣 , 当场就打死了数人、明神宗因为“国本之争”和“矿税之争”索性几十年不上朝 。对于皇帝的“无赖”行为 , 大臣们也不示弱 , 他们经常跪在皇帝宫殿门前嚎啕大哭来表示抗议、或者联合众臣来为皇帝施加压力、有些年纪大的人还用请求退休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皇帝的不满 , 让皇帝左右为难 。以上种种君臣之间的“斗智斗勇”更加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