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朝一名士兵0.7两银饷到崇祯时3.3两银饷,看明末军队的失控( 四 )


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便在于旧兵不敷使用之后 , 朝廷便新设营兵 , 新增军官 。但为了防止旧的军官不满 , 因此保留其职务的同时又新设军官 。这样导致了空有大量将官、中军、千总等的存在 , 却没有相应的所辖士兵 , 人浮于事反而增加了指挥调动的难度 。
弊病三:指挥混乱
而官制的增加 , 给指挥的调动增加的困难更大 。主要在于不断新设的巡抚、总督乃至督师职务导致了事权不一 。比如 , 杨嗣昌作为负责管辖山海关和永平府的巡抚 , 其下辖的四路一半只有负责民事的抚臣而无负责军事的镇臣 。这就导致了一旦发生紧急军情 , 杨嗣昌不知道与何人商议军情 , 也不知道一旦遭到攻击 , 由谁负责支援 。同时 , 关外的九城并没有统一到杨嗣昌的麾下 。以至于他对自己的权责也理解不清 。
这样下来 , 一位武将头上往往顶着几名上级文官 。一旦遇到战事 , 便可能由于督抚不和造成军事指挥的混乱 , 地方将领无所适从 。亦或者是将领们出于畏战的心态 ,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命令执行 。同时 , 还有部分城池存在管理盲点 , 一旦遇到军情不知如何处理 。不能将现有的军事力量统一调配使用 , 进而导致军事的溃败 。降清将领的“补刀”
自从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游击李永芳投降努尔哈赤获得厚赏以来 , 投降女真成为了明代辽东地区边将的一个新选择 。而女真为了管理从明王朝夺取的辽东地区以及加强自身实力的考虑 , 开始重用降将 , 再加上明与女真在辽东地区的攻守态势 , 导致许多明军将领开始主动叛逃至女真一方 。
「」从万历朝一名士兵0.7两银饷到崇祯时3.3两银饷,看明末军队的失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 , 皇太极时期女真对于明朝降将十分重用 。并且 , 为了鼓励明朝将领投降 , 对于那些主动归降的将领毫不吝惜爵位 。即使是战败被围后投降的明军将领亦有封赏 。在这种情况下 , 明军对外作战的积极性便有所下降 。即使与清军交战大多也不会抱着必死的决心 。只要投降清军便能享受到更高的爵位待遇 。
因此在辽东地区 , 明军逐步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 军队大多消极避战 。综上
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君 , 自即位之初便锐意边事 , 希望能够通过向各个边镇派遣宦官监军的方式消除地方总兵的跋扈、贪腐等顽疾 。这些措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宦官们以其独有的认真精神督修了崇祯年间大部分的边防工事 , 往往会亲临一线逐一清点各个炮楼或碉堡的修建情况并汇编成册上交皇帝 , 通过他们的明察暗访有效的遏制了明末军队遇敌即溃逃的风气 。
但好景不长 , 随着这些口含天宪的宦官们发现由于自己天子近臣的身份可以换来更多权力以及更多的财富 , 情况发生了变化 , 大量宦官开始运用自己的权力压榨武将和地方督抚 。
而崇祯皇帝希望通过提高武人地位来换取武人忠心的方式也无法有效执行 。原因有二:
一是在于皇帝虽然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 但就整个社会风气来看依旧是重文轻武 , 武将的社会地位不如文官高;
二是由于社会秩序的逐渐崩溃 , 武将们发现朝廷已经不再具有足够的威望 , 即使不服从朝廷的命令也不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因此 , 诸如左良玉、刘泽清这类的跋扈武将他们不再理会朝廷的指示 , 对于地方督抚的命令更是充耳不闻 。决定他们动向的不再是朝廷的命令 , 而是如何运动对其个人实力发展更加有利 。
总而言之 , 明亡前后国家军事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的崩溃 。面对不断膨胀的军饷明王朝无力支付 , 只能采取拖欠的手段 。这样不但极大的伤害了军心 , 还为地方将领自筹军饷提供了借口 。而当地方将领获得了部分财政自主权之后 , 国家便失去了控制武将的缰绳 。
二是大规模的启用宦官监军 。虽然内臣监军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但内臣监军实力的不断膨胀破坏了原有的以文制武的体系 , 又随着文武官员的意见将其废止后 , 从而使得地方武将获得了空前的自主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