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号房受害人发声:为何严惩嫌犯可以治愈心病?

韩国“N号房”事件发生以来 , 触发舆论层面的广泛讨论 。 但是 , 基本上都是在声讨“操纵者”和“围观者”(付费会员) 。 然而 , 随着一位“N号房”受害人的发声 , 事情的惨烈性 , 也就显得更加清晰可触 。 她声称:“这段惨痛经历让她患上躁郁症和忧郁症 , 自己改过电话搬过家 , 有一阵子甚至无法离家 , 因为感觉会被跟踪” 。 与此同时 , 她呼吁更多受害人站出来发声 , 让嫌犯可以被严惩 。作为对“受害人”的隐私保护 , 媒体并没有过度透露这位“受害人”的身份信息 。 但是 , 从其对个人遭遇的讲述 , 很明显能感受到她的绝望 。 比如 , 她无法入眠 , 吃不下东西 。 这些都属于“被性侵”以后 , 留下的“后遗症”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比起对身体上的直接伤害 , 精神层面的创伤更为不可低估 。所以 , 当“N号房”的“操纵者”被逮捕后 , 作为“受害人”来讲 , 肯定是“欣喜”的 。 不过 , 这种“欣喜”也仅是对愤怒本身的慰藉 , 并不会在短期内迎来真正的内心释怀 。 因为 , 谁都知道 , 受害人被侵犯的“隐私影像”被大范围围观后 , 这意味着个体的“公共属性”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杀死” 。起码 , 在道德圭臬较重的世俗社会中 , 会显得罪孽深重 。 因为 , 在一定程度上 , 涉及“性丑闻” , 只要是女性 , 貌似都会受到舆论的不公对待 。 虽然 , 在公共性的表达上 , 人们会对受害女性表以同情 , 但是 , 并不会走向无差别对待 。于此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她会走向“躁郁症和忧郁症”的境地 。 并且 , 作为内心的愤怒而言 , 她也希望他(操纵者)在监狱里关到死 , 因为根本无法确定他(操纵者)出狱后会反省自己的罪行 。 对于这些愤恨之言 , 如果不能得以实现 , 可能她内心的愤懑更加难以释怀 。因为 , 我们很容易能想到 , 作为一个佯装好人的恶魔(一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 一边却又丑陋的进行性剥削) , 如果都得不到社会的严惩 , 那么“受害人们”的心病自然就会更加发作的厉害 。 因为 , 就“N号房”事件来讲 , 它本来就不只是一起简单的“性侵案” 。不过 , “重判他”是心声 , 也是心病 。 作为受害人来讲 , 所遭受的“性欺凌” , 并不是严惩“操纵者”就能解决 。 但是 , 不严惩“操纵者” , “受害人”将会更加绝望 。 因为 , 在治愈“心病”的过程中 , 起码要先将内心的愤怒平息掉才行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受害人”对于“操纵者”是恨之入骨的 。 这种情况下 , 如果“操纵者”不能得到切实的严惩 , 内心肯定觉得不平 。 这种“不平”持续不退 , 就会触发“心病”的继续加重 。 所以 , 就惩治“操纵者而言” , 除却社会性的意义 , 也不可小觑对受害人的意义 。因为 , 对于“N号房”事件来讲 , 最先应该解决的就是“受害人”和“操纵者”的仇怨 。 要不然 , 谈论再多的社会意义 , 追查再多的“围观者”(付费会员) , 也显得不够直击要害 。 因为 , 在惩治的路上 , 抚慰和救赎是最不能缺位的 。要知道 , “受害人原罪”是受害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 尤其在性侵事件中总是如此 。 坦白讲 , 就公论来讲 , 人们都知道“操纵者”应该受到严惩 。 但是 , 回到具体的事情上 , 人们对于性侵案中的“受害人”往往也不会太过宽容 。起码 , 在世俗道德中 , 这种苛责性的态度是常有的 。 一般而言 , 性侵案中的受害者 , 不仅会在舆论上受到偏见指责 , 还会影响正常的婚恋和生活 。 这种时候 , “受害人”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问题 , 也会被这种困境逼退在自责的圈套中 , 无法自拔 。不少舆论直指 , 这是“厌女症”文化的后遗症 。 可事实上 , 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论断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 , 人们分得清是非 , 并不等于就能宽容“性周边”的笼罩 。 所以 , 最本质的问题 , 还是性认知的问题 。 只有整个社会的性认知上一个层次 , “受害人原罪”才能降一个维度 。与此同时 , 对于“26万付费会员”而言 , 舆论上呈现出“一边倒”的批评 。 可事实上 , 对于人性来讲 , 本来就是极其丰富的 。 作为“付费会员”而言 , 是不是一定也是“十恶不赦” , 这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 不过 , 媒体透露出 , “付费会员”中也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比如:人气艺人 , 知名教授 , 公司老总 , 体育明星)之后 , 还是触发不少争论 。普遍来讲 , 人们对于有头有脸的人(比如:人气艺人 , 知名教授 , 公司老总 , 体育明星) , 总觉得他(她)们的一切都是高标的 , 尤其道德上 , 应该是无瑕疵的 。 可事实上 , 无论标签再怎么光鲜 , 本质的载体还是人 。 既然是人 , 人性的复杂就是存在的 。并且 , 也要清楚一点 , 躲在背后付费观看“隐私影像” , 并不等于就一定道德败坏 。 只能说明 , 趣味取向不够健康而已 。 因为 , 从人的欲望趋向来看 , “色情和暴力”历来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所以 , 如果只基于道德评价来阐释“付费会员”的行为 , 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 , 目前来讲 , 有效地打击这类犯罪行为 , 最直接的方式 , 还是惩治直接的“操纵者” 。 至于对“围观者”(付费会员)的惩治 , 无论是技术层面的难度 , 还是法理层面的细则 , 好像在支撑上有些不够硬实 。 而舆论上的“声讨” , 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监督的存在 , 道德体系的弥合而已 。当然 , 就“N号房”事件的“操纵者”来讲 , 他之所以能较好地游离在“魔鬼”和“好人”之间 , 这与其对人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 从某种意义上而已 , 他对人的看待 , 就是“肉人”的看待 , 不考虑痛苦和欢乐 , 只考虑利益和得失 。而对于他“一边通过公益获得更多人的信任 , 一边却背地里干着残害人性的勾当” , 总体上而言 , 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 因为 , 他的意图中 , 就是为获得“利益” , 所以才会不择手段 。 于此 , 对于他最好的惩治 , 就是断掉他的利益链 , 并且对他进行最大限度的重判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