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集团限制了皇权,却把明朝推向了深渊!因为自身已经腐朽了!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元蒙而重塑华夏 , 自此拉开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贯穿有明一朝 , 有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由始至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明朝文官集团!文官集团的存在既帮助大明王朝走向了辉煌 , 最终也把大明王朝推向了深渊 ,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文官集团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自身渐渐腐朽!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文官集团限制了皇权,却把明朝推向了深渊!因为自身已经腐朽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得“士”者得天下
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往往存在一个误区 , 那么就是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文官集团 , 进而出现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的博弈 , 进而是党争等一系列乱象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 文官集团自朱元璋打天下时期便已经存在了 , 只是到了明朝后期而变得空前鼎盛 , 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是明太祖的礼贤下士 。朱元璋从起兵开始便意识到一个问题:单纯以军事实力称雄 , 其结果必然是“其兴也勃焉 , 其亡也忽焉” 。要为自己集团内部打造一个逐渐壮大而不会忽然垮掉的健康体系 , 必须要依靠读书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 , 朱元璋主动放低姿态 , 千方百计笼络读书人 。
【『』文官集团限制了皇权,却把明朝推向了深渊!因为自身已经腐朽了!】正是因为朱元璋与其他割据军阀明显不同的做派 , 使得大批的读书人纷纷开始投入其阵营 , 而带来的效果也是出奇的好!比如:朱升的那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几乎就为朱元璋集团一统全国定下了整体的战略方针 。而朱元璋集团也在这样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 , 得以在群雄逐鹿当中脱颖而出 , 最终夺取了天下 。
二是建国后 , 两大“老乡会”的文人开始展露头角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当中 , 逐渐在内部形成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阵营 。其中 , 淮西集团虽然主要是武勋为主 , 但是李善长、胡惟庸等文人亦属出类拔萃 , 而由刘基领衔的浙东则更是集中了元末时期最为精英的一干文人 。随着国家的建立 , 武勋的用武之地开始逐渐被压缩 , 而刘基、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地位开始日益重要 , 毕竟“马上打天下 , 不能马上治天下”!
三是朱元璋后期集权化举措 , 反而给文官集团崛起提供了机会 。由于太子朱标早死 , 朱元璋前期的政治部署被全盘打乱 , 为了朱家的江山永固开始大肆的清洗开国功臣 。在这一连串的清洗当中 , 明初的文臣实际上也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比如说著名的“胡惟庸案” , 前后牵连全国官员近七万人 。但是 , 一个大的环境却不容更改 , 国家已经建立 , 华夏大一统整体安定和平的时期已经到来 , 武勋是杀一个少一个 , 而文官集团却因为科举制度的确立而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向前台!
『』文官集团限制了皇权,却把明朝推向了深渊!因为自身已经腐朽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曲折中崛起和一飞冲天的机会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在本朝历史上 , 除草创时期的洪武永乐两朝外 , 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 , 已成为绝对趋势!”这番话实际上是站位于整体国家大形势 , 文官崛起已经不可阻挡 , 但是其仍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 并且等待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一是内阁制度是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直接废除了丞相 , 在收回整体决策权的同时以内阁代行建议权 , 基本上把丞相的权力分得是七零八落 。成祖朱棣进一步明确内阁官员以低品级的“干吏”充任 , 这实际上是要把内阁做成一个纯参谋辅助机构 , 打压之意非常明显 。
不得不说 ,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的确眼光独到 , 很早便已经预判出未来文官集团将要做大 。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 , 哪怕是在内阁这样的体制之下 , 依旧难以阻挡文官集团崛起的耀眼光芒 。比如“仁宣”时期的“三杨内阁” , 三位宰辅无论是做人做事几乎都做到了人臣的典范而为后世所称道 , 更开创了大明朝最为鼎盛的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