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厂]传奇造船“旗舰”难续传奇( 三 )


顺风顺水时暗藏危机 。 随着形势的变化 , 英军在二战初期战场上连连败退 , 德军一度将英国所属的军工厂视为轰炸目标 。 1941年 , 德国空军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及所在的贝法斯特港进行持续数天的空袭 , 船厂遭受重创 , 死亡近800人 。
战争结束后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重整旗鼓 , 希望再现昔日辉煌 。 然而 , 战后各国开始缩减军费开支 , 军舰订单锐减 , 不少造船厂纷纷倒闭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也难逃一劫 , 业绩开始直线下滑 , 不得不通过裁员、减少产量度过产业的寒冬 。
20世纪70年代 , 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 , 欧洲造船厂在基础设施、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减 , 加之欧洲各国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 , 造船市场一度被亚洲国家造船企业抢占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 , 甚至陷入了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工人工资的窘境 。
无奈之下 , 船厂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补贴申请 。 1975年 , 船厂被国有化 , 开始依靠军方的照顾订单勉强度日 。 但好景不长 , 20世纪90年代 , 英国海军开始大幅缩减编制 , 武器装备的订单也随之减少 , 这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来说 , 无疑又是沉重一击 。
历经百年沧桑 , 怎能甘心就此折戟沉沙?进入新世纪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始奋力转型 , 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海上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建设技术研究 , 组装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也取得一定销量 。
但屈指可数的军品和民品订单 , 改变不了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失血状态 。 随着英国沿海发电站机群装机量饱和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 , 逐渐逼近破产的边缘 。 背负着巨额外债、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人才大量流失……截至去年 , 船厂仅剩下123名员工 。 尽管英国政府想尽办法扶持这家传奇造船厂 , 但种种举措都是于事无补 。
纵观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发展史 , 不难发现 , 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 也是适应市场变化、获得市场先机的制胜法宝 。 然而 , 在身处危境时 ,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始终没有找到破解办法 , 而是坐等国家输血 , 最终走上难以回头的衰退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