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因永居条例被指责,应与“复兴指数”有关

周蓬安:杨宜勇因永居条例被指责 , 应与“复兴指数”有关近日 , 《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集意见 , 一时引发热议 , 可以用“反对声一片”来表示该《征求意见稿》所处的境况 , 相信作此动议的领导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其实 , 人们不是反对中国有一部条例来规范永久居住人员的管理 , 而仅仅因为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 , 甚至出现强迫引产以达到减少人口出生的事 。 如今这个政策并没有取消 , 却要引进外国人 , 在感情上确实一时难以转过弯来 。 难道这是为了“腾窝” , 让外国人进来住?此外 , 对《征求意见稿》有所研究的网民 , 更担心这些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会享受“超国民待遇” 。 笔者就在《对开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的八点建议》一文中提到 , 对于限制人口的城市(如北上广深) , 批准拥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配偶及直系亲属永久居住权时 , 应优先满足同类条件下中国公民配偶及直系亲属的户籍迁移 。特别是《魏建国:国家拿出六百亿美元向非洲引进留学生》视频在网上流行 , 也是令网友不高兴的事 。 魏建国 , 貌似百度百科上的中国国经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因为或许误解 , 或许泄愤 , 人们将怒火发在了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杨宜勇身上 。 因为此前网传杨宜勇曾建议引进外国移民来弥补我国劳动人口不足 , 以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能需要外国人来完成”问题 。对此 , 杨宜勇作出5点声明:一、我本人从来没有说过“鼓励女大学生和留学生联姻” 。 二、我本人从来没有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能需要外国人来完成” 。 三、我本人从未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起草、修订和建言工作 。 四、我本人只有一个孩子 , 孩子一直是中国国籍 , 从未加入任何外国国籍或拥有国外永久居留权 。 网络上所说“杨宜勇子女已经移民德国/法国/美国” , 是毫无根据的造谣 。 五、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 请捏造和传播不实言论的社交媒体账号和自媒体停止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 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 ”有网友给我留言 , 说杨宜勇的原话是“我们不能与印度和那些小国家比人口密度 。 有人提放开生育政策是错误的 。 我看中国人口降到七八亿时再放开生育完全来得及 , 实在生育率上不来 , 我们还可以引进外来移民 。 ”这里“引进外来移民”有两个前提条件:1.人口降到七八亿;2.到时候生育率实在上不来 。 而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建议引进移民吗?显然不是 。 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反对过早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即使单独看如上内容 , 也是十分荒唐的 。 中国人口降到七八亿 , 然后引进外来移民 。 那为什么不能在人口处于14的时候 , 及时放开计划生育呢?在这里 , 我要顺便对那些认为“中国人口应该降到七八亿规模”的中国人说一句:先从你们家族开始减吧 。杨宜勇此次被指责 , 不仅仅与以上缺乏逻辑的讲话有关 , 更有可能因为他此前搞了一个过于“雷人”的课题 , 并强势推出“中华民族复兴指数”这么个“伪概念”有关 。2012年8月7日 , 杨宜勇升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在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报告时透露 , 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 , 已完成了62%的复兴任务 。 杨宜勇极为精确地介绍说 , 2005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4644 , 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 。我这个财务专业出身的 , 对数字总是特别的感兴趣 , 因此在第一时间就感觉到这种荒诞不经的数据应该是与某个事件的时间节点相关联的 。 没有多费时间 , 就很快有了自己的看法:杨宜勇的这个数据极有可能是这么得来的 。 他先将1949年10月1日至20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间的总天数算出来 , 共36524天 , 再将1949年10月1日至他首次发布2010年复兴指数时的2012年7月1日 , 也就是党的生日那天的总天数算出来 , 共22918天 , 然后是22918/36524=0.6274 。当然 , 这或许仅仅是个巧合 , 也许是我“无厘头”的猜测 。 但浅显的道理告诉大家 , 衡量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实现了伟大复兴 , 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方面面的 , 绝不是你用什么沙盘就可以测出来的 。也正因为“中华民族复兴指数”这个概念令人想到无需理由的“颂扬” , 因此人们记住了杨宜勇这个名字 。 这次司法部推出让外国人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征求意见稿》 , 一些网友就“爱屋及乌”地误会到杨先生了 。 怎么说呢?这样一个并非美丽的误会告诉那些学者 , 平时搞研究 , 还是尽量不要太“雷人”为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