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造船人的“高光时刻”:只为追逐同一个海洋强国梦( 三 )

  与此同时 , 交大还依托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上海潜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标准化规范化机构 , 推进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服务和开放共用 。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 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大多出现在国家级研究机构里 , 很难在高校看到 。

  “硬核”更体现在教学与科研实力 。 20世纪80年代 , 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点和第一个重点学科在船海系落户 。 近年来 ,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主持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 取得深海平台、绞吸疏浚船舶设计、统一波浪理论、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 在深海平台方面 , 助力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跨越;在绞吸疏浚船舶设计方面 , 创造了交大绞吸疏浚世家的辉煌篇章;在统一波浪理论方面 , 应用同伦分析方法于波浪分析中 , 为揭示海洋奥秘揭开了新的一页;挑战人类极限的110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

  这是一个学科70余载走过的路 , 这是几代人心血结出的果实 。 一切的一切 , 为的是国家使命 。

  布局“大海洋”

  当前 , 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 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 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增量 ,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 , 以“船海工程与科学”一流学科群建设为契机 , 用“大海洋格局”规划学科发展 。 在保持明晰而富有特色的学术脉络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 , 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学科格局 , 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 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研究 , 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船海人才 。

  2013年 , 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动上海交大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 , 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学院和极地深海技术研究院 , 开展极地与深海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和应用 , 大海洋学科群布局渐趋完善 。 在海南三亚崖州湾 , 建设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海上试验场及陆上配套设施;在山东 , 建设海洋智能装备演化中心 , 推动实验室研究走向实海实测;集中力量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的整合攻关大平台 , 解决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难点技术……

  一流学科的建设一定是着眼未来的 , 一流学科的建设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 。 从1937年冒着战火硝烟回到祖国、103岁高龄还牵挂着年轻人培养的杨槱院士 , 到深藏功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的黄旭华院士 , 从谭家华、何炎平到他们身後“拧成一股绳”的上海交大造船人 , 一以贯之的是永恒的海洋精神 , 一以贯之的是那份坚守和从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