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的缠绕( 二 )

多年前 , 承蒙一位恩师教诲:应该学学司马迁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读书与旅行 , 在古代都是艰难辛苦的事 。 现在 , 读书依然艰苦 , 旅行却不再有马车木船、累月经年的劳顿 。 于是 , 自己就一直寻找、甚至制造机会 , 尽可能多看些名山大川 。 前方那一片青天下云雾上阳光灿烂的所在 , 应该就是山之极顶吧 。 接近山顶的时候 , 想起一个说法:只要坚定不移 , 总会到达山顶的 。 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 , 登泰山而小天下 。 荀子也说“不登高山 , 不知天之高也 。 ”登高望远 , 应当能开阔人的眼界胸襟 , 能够“养吾浩然之气” 。 只是 , 这等圣人情怀 , 与凡夫俗子又有多少关系? 山顶上 , 有云海清风 , 苍松翠柏 , 庙宇以及天街 。 还有人潮涌动 , 人声鼎沸 , 一派热腾腾闹哄哄 。 细听之下 , 粗细雅俗的喉咙、咸甜酸辣的乡音 , 却几乎共鸣着一个相同的感受:太没意思 , 太没意思!怨怨艾艾声中 , 突然迸出一声高分贝的吼:操!下回八抬大轿 , 也不来了 。 这些游客在期望什么?山顶不是本来就该如此么? 有个拿过诺贝尔经济奖的美国人 , 曾经搞出一个“快乐方程式” , 证明人的“欲望越大 , 快乐就越小 。 ”看来 , 中国人也逃脱不了这个美国佬的算计 。 人们对山顶的失望 , 应该就是因为期望值太高 。 名胜之名如雷贯耳已经贯彻心底 , 就是人间本无天堂才有的仙境 , 也填不满期望的欲壑 。 然而 , 期望值降低一些又当如何?所谓希望 , 不过是人们还没有达成的愿望 。 城外的人想进来 , 城里的人想出去 , 本是人性的常态 。 希望实现 , 同时就意味着希望失落 , 接踵而来的只能是一连串新的希望与失望 。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 哲学家说:人类永远无法魇足 。

山路的缠绕。五

经过千坎万坎、千难万难 , 难道就是为了爬上山顶?如果爬上山顶才是目的 , 那么目的的目的又是什么? 也许 , 人们就不该太拘泥于目的 , 不该念念不忘征服了多少高度、达到了何种境界 。 吃饭如果只为活着 , 果腹就行 。 但大众追求的 , 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其实 , 人生的很多过程 , 都应该远比目的重要 。 如果保持一份轻松自在的平常心 , 在享受过程之中 , 积累些体验、见识 , 也算是一种蛮不错的旅行方式吧 。 这样想时 , 感觉与情绪 , 就可以交付给莽莽大山浩浩林海 。 这样想时 , 一步一步就走得认真且任性 。 一路上 , 足音叠着心音 , 急急匆匆重重 。 一路上 , 就有看不完也看不够的风景:大山叠着大山 , 苍翠叠着葱茏 , 轻风携林涛拂面 , 涧流拨水音赏心 。 天空被群峰挤压着切割着 , 时大时小 , 变化着星耀状闪电状 。 又被云雾随心恣意的涂抹复涂抹 , 幻不尽深浅浓淡 , 灰白红蓝 。 古道弯弯绕绕 , 总是依傍着哗哗流淌的山泉 , 不时进入到密林薄雾中 , 隐没在湿漉漉绿森森的浓阴里 。 让人的满眼满身以至涌流的血液 , 都被浸染得碧绿而湿润 。 这时候 , 画龙点睛的亮色 , 是云雾开处枝叶隙里泻下来阳光数点 , 在绿的蓝的底子上碎金一般 , 闪闪烁烁灼灼 。 还有 , 悦耳的鸟啼啾啾 , 醒目的松鼠跳跃 。 一只灰黑的小松鼠 , 突然跃上前面的石道 。 拖根毛茸茸大到与身体不谐的尾巴 , 却一点不笨 , 蹦蹦跳跳征服梯梯坎坎 , 机警灵巧潇洒 , 诱人作赶不上的追赶 。 逗到人气喘汗流自愧弗如 , 它便悠然遁去 , 倏忽就全无踪迹 。 松鼠的自我感觉 , 一定不是人眼所见的那般潇洒、那么悠游自在 。 应该是饥寒交迫 , 迫使它们出来冒险觅食 。 还有这些飞来飞去的鸟儿 , 爬来爬去的虫子 , 一定也都是冒着“鸟为食亡”的风险 , 在忙于生计、苦于生计 。 还记得童年时逗蚂蚁的恶作剧 。 小伙伴们以饭粒逗 , 拿樟脑阻 , 用火用蔑片用尿用涎水……蚂蚁总是认认真真而急不可耐 , 可怜兮兮又勇敢顽强地爬来爬去 。 然而 , 蚂蚁无论怎样努力 , 也逃不出人的允许、人的随心所欲 。 我们看蚂蚁 , 上帝看我们 , 是不是一样?有没有区别?

人流如蚁 , 山路如丝 。 密密麻麻的行人 , 麇集在缠缠绕绕的山路 , 急匆匆的爬去爬来爬去 。 纷扰繁杂的人世间 , 熙来攘往的路人中 , 我们每个人 , 都不过是极普通、极渺小的一粒 。 这一粒 , 虽然自我感觉可以重于山大于天 。 但是 , 且不要说上帝 , 就是在别人眼里 , 这一粒也根本就是无从分辨、也不屑于分辨的 。 这么多游客 , 在相同的路上 , 相同的走着 。 这乌泱乌泱的人群 , 居然表演着相同的规定动作 。 这除了从众心理 , 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是不是只要随大流 , 每个人就都能走得心安理得 , 无怨无悔? 山上的人真多 。 有超越自己的 , 被自己超越的 , 路旁歇息的 , 山上下来的 。 有男女老少 , 高矮胖瘦 , 土洋雅俗 , 中外今古……想想朝山或旅游旺季 , 一定更加拥挤热闹 。 想想古往今来的过客无数 , 又该是怎样的熙熙攘攘复吵吵嚷嚷? 这山路 , 郦道元应当走过 , 李白苏轼也一定走过 。 杜甫却大概不曾走过 , 他路过五岳之首的泰山 , 也止于“望岱” , 只是想象“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这种“会当”而不是亲临 , 不知平添了多少遗憾 , 少了几多经历几多欢喜几多愁 。 是否因此 , 后人竟然对这首诗有了微词 , 说是抄袭了孔子的意境?是否因此 , 纵然贵为诗圣 , 想象也会偶然苍白 , 诗句也会间或平庸? 李白就不同 , 不同凡响的洒脱飘逸 , 作诗就作成诗仙 , 喝酒能喝成酒仙 , 登山则潇洒到五岳寻仙不辞远 , 千迴万转路不定……令后人羡慕嫉妒、心驰神往之余 , 生生地欲学不成 , 欲罢不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