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评价刀郎及其作品:只用了11个字,网友:比那英精辟多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罗刹海市》:刀郎如何打破音乐界“审美壁垒”?
在华语乐坛 , 一个歌手凭借21年前的巅峰再度掀起全民热潮 , 这种现象有多难?刀郎用2023年的《罗刹海市》给出了答案 。 然而 , 当年唱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他 , 一度被主流音乐圈“无视” , 甚至被评价为“不具备审美” 。 那么 , 刀郎到底是个“奇迹” , 还是一次对主流审美的挑战?21年后的“重生” , 究竟是怀旧情结的发酵 , 还是音乐价值的再度崛起?这些问题引发了无数讨论 。
回到2002年 , 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几乎是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 那时 , 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出租车司机的收音机里 , 这首歌总是不请自来 。 一句“这场雪来的太晚了些” , 成为了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旋律 。 《冲动的惩罚》《情人》等歌曲 , 也迅速成为KTV里的“保留曲目” 。 刀郎以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沙哑嗓音和朴实无华的旋律 , 唱出了人们心底的共鸣 。
【刘欢评价刀郎及其作品:只用了11个字,网友:比那英精辟多了】
这种全民传唱的场景 , 在如今快节奏、流行音乐生产工业化的时代几乎难以再现 。 但2023年 , 刀郎却凭借《罗刹海市》再次爆火 , 全网播放量接近300亿 。 这首歌不仅在国内掀起热议 , 还冲进海外听众的歌单 。 它通过讽喻的歌词和独特的配器 , 营造出一种异域的神秘感 , 令人不禁回味 。 刀郎时隔21年的翻红 , 不仅仅是一次怀旧热潮 , 而是再次用音乐证明了自己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
刀郎的音乐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 他的崛起与主流音乐圈“精英审美”间的矛盾 , 早在他成名之初就埋下了伏笔 。 最著名的一次争议 , 便是那英的一句话:“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 。 ”当年 , 这句话让许多人炸了锅 。 刀郎的支持者认为 , 那英的这种评价是对“草根音乐”的偏见 , 站在了“精英”对立面的刀郎 , 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 。 但也有人认为 , 那英的观点代表了主流审美的标准 , 对刀郎作品提出质疑无可厚非 。
相比之下 , 刘欢对刀郎的评价显得更加中立 。 他用11个字总结了刀郎的音乐特质:“唱法方式独特、歌曲有价值 。 ”这一评价没有溢美之词 , 但却抓住了刀郎音乐的核心:尽管他的嗓音和旋律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流” , 但他的歌曲能够打动听众 , 就说明了其存在的意义 。 音乐终究是给人听的 , 它的价值由听众来评判 , 而不是某些规则来定义 。
刀郎的成功 , 离不开“接地气”这三个字 。 相比那些制作精良但缺乏烟火气的主流歌曲 , 刀郎的作品更像是从生活中挖出来的瑰宝 。 听他的歌 , 就像听一个熟人在讲故事 , 讲他的悲欢、他的惆怅 , 也讲你的 。 比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 , 它唱的是一场冬天的雪 , 但也是一场心里的雪 。 雪迟到了 , 但人心却因此更觉暖意 。 这种朴实的表达方式 , 直接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 。
更重要的是 , 刀郎的音乐传播路径独具特色——“农村包围城市” 。 在那个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 , 刀郎的歌曲先在农村、县城流行 , 随后通过口口相传走向更大的市场 。 这种“反向传播”的模式与当时主流歌手的路径完全不同 , 却让他成为“草根文化”的象征 。 即便在今天 , 刀郎的歌曲依然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 他的成功也说明 , 贴近生活的东西最能触动人心 。
刀郎的音乐风格与主流华语乐坛有着明显的区别 。 无论是从旋律的构造 , 还是歌词的内容 , 他的作品都显得“非主流” 。 但正是这种“非主流” , 让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 2023年的《罗刹海市》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华语流行音乐的方式 , 再次赢得了市场 。 这首歌充满隐喻和情感张力 , 听众在反复聆听中不断解读其中的意义 。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刀郎的音乐不仅是听觉享受 , 更是一种思考的触发 。 ”
推荐阅读
- 白鹿《白月梵星》首播口碑出炉,观众的打分和评价出奇的一致!
- “马户”出手!阻拦刀郎举办北京演唱会不成,下次出手还会远吗?
- 看到刀郎如今的现状,终于知道为什么,斯琴格日乐不再被观众原谅
- MBC大赏之夜,韩国知名男星发言中断提前离场,网友评价最让人心痛的获奖感言!
- 周煜琦曝刀郎演唱会聚餐,都是徐子尧买单,云朵被弃的原因找到了
- 53岁刀郎被质疑西藏地震是否捐款,刘晓庆一句话回应一针见血
- 网友点名!继韩红被曝侵吞上亿善款之后,刀郎也迎来了世纪审判!
- 一代歌星刘欢:父母离世,女儿未婚,60岁疾病困扰的悲惨晚年
- 谁最不想刀郎复出走红?著名乐评人郭志凯一语成谶!
- 和当年一样!刀郎被质疑西藏地震是否捐款,刘晓庆这段话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