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同情到被抵制,李行亮做错了什么 | 娱评

从被同情到被抵制,李行亮做错了什么 | 娱评

文章图片


近日 , 音乐人李行亮的商业演出连续遭到网友抵制 , 他在真人秀《再见爱人》中所引发的争议从网络延伸到现实 。
《再见爱人》是一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节目 , 李行亮与妻子麦琳是其中的一组嘉宾 。 节目播出伊始 , 因为妻子麦琳所表现的强烈控制欲、过度自我以及情绪化 , 让丈夫李行亮作为受委屈的一方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同情 。 两人在节目中所展现的婚姻矛盾渐趋激烈 , 就在网友认为李行亮会对这段婚姻关系重新思考甚至付诸行动时 , 最新播出的一期节目里 , 李行亮却是再度妥协 , 与妻子重归于好 , 相拥而眠 。
这一幕让很多网友感觉被欺骗 , 感觉自己的一片“真心”最终错付 。 一方面 , 自节目播出后 , 李行亮的婚姻问题一直在社交网络上发酵 , 不乏网友认真分析并且出谋划策 , 希望他能够获得更为健康的婚姻关系;另一方面 , 两人睡前关灯谈心的画面让很多网友感到不适 , 没有遮挡摄像头的行为更是让网友认为这是刻意为之 , “剧情”过于戏剧化 。
比节目内容更加戏剧化的是李行亮在节目之外的遭遇 。 随着节目的播出 , 他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 但商业演出却连续遭到网友的抵制 。 前不久 , 江苏一商场宣布李行亮将参加开业活动现场献唱 , 评论区瞬间被抵制言论刷屏 , 迫使主办方删除相关演出信息 。 有的网友认为 , 李行亮或许无意于去真正建立一段健康的婚姻关系 , 与妻子麦琳一起上节目就是为了获取流量 , 提升知名度 , 增加收入 。
与其说网友是在抵制李行亮 , 不如说网友在抵制这种剧情式的戏剧化“流量”获取方式 。 观众以为自己看的是一部纪录片 , 最后却发现那是一出连续剧 , 最终的指向只有“流量” , 而“流量”又意味着变现 。 随着节目的播出 , 麦琳引发争议的“熏鸡”大卖、麦琳夸张的头饰大卖 , 据传李行亮的商演价格也有所提高 , 这让很多网友感觉自己真情实意付出的注意力不过是这个变现计划里的一部分 。 于是 , 有的网友通过抵制李行亮的演出 , 抗议这对夫妻在节目中的“表演” , 为自己曾经交付的注意力正名 。
不可否认 , 在当下 , 社交网络的触角已经无处不在 , “流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关键词 。 进入任何一个社交网络平台 , 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视频都在用尽全力跟你招手:快点交出你的注意力 , 我要带货 。 甚至有的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 , 不惜编造事实 , 或者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话 , 只为击中网友的情绪 。 此时此刻的流量 , 不会区分认同和争议 , 有些时候后者才是数据膨胀的密码 。 事件接二连三的“反转”更是像连续剧一样连续收割网友的注意力 , 将流量一次次推向高峰 , 推向带货的终点站 。
显然 , 网友已经意识到自己注意力的重要性 。 从同情李行亮 , 到抵制李行亮 , 注意力的流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遗憾的是 , 在这个过程中 , 很多网友自始至终没有珍惜过自己的注意力 , 轻易地去同情 , 冲动地去抵制 , 放任自己被不断地“破防” 。 在这个流量时代 , 抵制李行亮只是无数流量事件中的一件 , 它不会成为流量戏剧化获取方式的拐点 , 也不会成为注意力走向理性的转折 。 过段时间 , 它就会被遗忘 , 因为流量如长江 , 总有后浪推前浪 。
【从被同情到被抵制,李行亮做错了什么 | 娱评】记者:江丹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