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李宗盛、周华健多年,现今唯一“三金歌王”,为啥内地无人知( 二 )


要知道 , 那可是华语乐坛最高荣誉 , 多少歌手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 。 他却主动让出 , 只为给自己和其他选手一个公平的机会 。
在那个流量明星还未崛起的年代 , 这样的格局真的很少见 。 他选择转战幕后 , 尝试主持和担任评委 , 用不同的身份来丰富自己的阅历 。
可谁能想到 , 最后一次参赛 , 却成就了\"三金歌王\"的传奇 。

从挑战者到评委再到得主 , 殷正洋在金曲奖舞台上演绎了一场独特的\"独角戏\" 。 这场戏的精彩之处 , 不在于他收获了多少掌声 , 而在于他懂得适时喊停 。
在名利场上 ,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 , 真的不多 。
如今的选秀节目 , 选手们为了出位 , 各种花式炒作 。 再看看殷正洋当年的选择 , 高下立判 。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到现在 , \"三金歌王\"的称号依然无人能够超越的原因吧 。

说起殷正洋的巅峰时期 , 还得从1986年说起 。 那一年 , 35岁的他凭借《一封家书》拿下金钟奖最佳演唱男演员 , 一举跻身华语乐坛顶流 。
这个年龄 , 放在现在可能已经被贴上\"过气\"的标签 , 但殷正洋却用实力证明:真金不怕火炼 。
从上扬唱片跳槽到巨石唱片 , 这个决定堪称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 巨石公司给了他最顶级的资源配置:公司董事长郑伯秋亲自操刀填词创作《天空蓝蓝的》 , 还请来音乐大师姚若龙为他的专辑《你让我孤孤单单》谱写主打歌 。
要知道 , 在当时的华语乐坛 , 这种规格的配置真的是空前绝后 。

正是在巨石唱片 , 他遇到了后来成为天王的张信哲 。 当时的张信哲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歌手 , 两人却成了好朋友 。
在这个名利场中 , 殷正洋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就高高在上 , 反而主动帮助、支持张信哲 , 让这位后辈逐渐崭露头角 。
这份胸襟 , 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着实难得 。
但站得越高 , 寂寞越深 。 在第五届金曲奖上 , 殷正洋凭借《你让我孤孤单单》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周华健 , 创造了华语乐坛首个两度夺得金曲奖歌王的纪录 。

表面上看是荣耀加身 , 可对殷正洋来说 , 这个奖项却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
那些年 , 他用实力压制着李宗盛、周华健这样的一线歌手 , 却在一次次的胜利中失去着朋友 。 在当时的台湾乐坛 , 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
没有社交媒体 , 没有粉丝打榜 , 一切都要靠真本事说话 。
或许正是这种压力 , 让殷正洋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成功?难道非要在名利场上你争我夺 , 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吗?这些思考 , 最终促使他做出了那个惊人的决定——在最红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 。

有人说他可惜 , 有人说他想不开 。 但对殷正洋来说 , 能在巅峰时期全身而退 , 或许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 毕竟在那个舞台上 , 真正的考验不是如何登顶 , 而是如何全身而退 。
谁能想到 , 华语乐坛的\"三金歌王\"会出身在台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61年出生的殷正洋 , 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 , 家里根本没条件给他请音乐老师 。
但天赋这种东西 , 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

高中时期的殷正洋 , 简直就是校园歌唱比赛的\"最强选手\" 。 每次比赛的冠军 , 都被他收入囊中 。 那时候的他 , 大概怎么也想不到 , 自己日后会成为压制李宗盛、周华健的存在吧 。
有意思的是 , 上了大学后 , 他选择的专业居然是物理系 。 理工男玩音乐?在当时确实挺另类的 。 但殷正洋不仅学习成绩优秀 , 课余时间还自学吉他 , 在校园里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
这支乐队常常在校园各处演出 , 为不少校园青春时光谱写了最美的旋律 。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 21岁那年 , 刚成立的上扬唱片公司看中了他的天赋 。 但巧的是 , 殷正洋正好要入伍服兵役 。

换做别人 , 可能会因为错过这个机会而遗憾终身 。 但上扬公司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这个极具天赋的小伙子 。
退伍两年后 , 殷正洋如约加盟上扬 , 发行首张专辑《雨中的歉意》 。 这一出手就不得了 , 当时的华语乐坛正追求高亢技巧化的唱腔 , 可殷正洋偏偏以一种清澈厚实的声线横空出世 , 瞬间就吸引了无数听众 。
连续几张专辑的成功 , 让他获得了\"台湾第一男声\"的美誉 。 但他并没有被这些虚名冲昏头脑 , 反而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 , 做出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选择——离开上扬唱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