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就业推动职工生活品质提升的措施( 二 )


高质量就业推动职工生活品质提升的路径和问题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帮助职工从多个方面满足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就业是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的经济来源,高质量就业能够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 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次,就业是实现人生价值、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就业能够给劳动者带来体面和尊严,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也有利于实现人口、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再次,高质量就业能够有效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就业公平,不仅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的必要举措 。
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是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在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都在1100万人以上 。即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冲击,我国劳动力市场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就业韧性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3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69万元,10年间翻了一番多 。总体看,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与职工生活品质的提高,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
提高就业质量是职工提高生活品质的前提 。衡量就业质量的维度有很多,一般认为 , 就业质量应该包括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就业稳定、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就业公平、工作生活平衡等多方面因素 。可以看出 , 就业质量与职工生活品质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交叉和重合 。当前,提高我国就业质量还有很大空间,与高质量发展和广大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工资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劳动者工资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了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但相对来说,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除了总体平均工资水平不高外,收入分配差距也较大;二是工作时间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 , 明显超出了劳动法规定的周平均工作时间 。许多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更长 。过长的工作时间不仅会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还导致了年轻人没时间婚恋,生育率持续下降;三是社会保障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尚未完全覆盖灵活就业群体,而且由于劳动关系不确定,平台企业为灵活就业者缴纳保险的动力不足 。此外,对低龄老年劳动力的劳动保障也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保障体系;四是就业不公平现象仍然普遍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着诸多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的因素,减少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而部分女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等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就业歧视,无疑是推高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职业发展空间狭窄 。由于“就业极化”现象的存在,不少灵活就业者出现“去技能化”倾向,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成为靠拼体力、拼青春的“新体力劳动者”,职业发展呈“直线型”“重复型”状况,缺乏向上流动路径 。
以高质量就业推动职工生活品质提升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 , 就必须尽快补齐短板,为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扎实的基础 。
努力实现就业增量提质 。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首要任务,实现充分就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及未来很长的时期,不断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就业岗位都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稳就业、扩就业首先就要稳增长,要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主导作用,注重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 。稳就业还必须稳市场主体,增强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积极性 。
强化法治在提高就业质量中的作用 。提高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治的力量 , 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依法治理 , 对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说“不” 。尽快建立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将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两同步”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注重社会保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适应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挑战 。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