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撅头在大地上写下了无数的诗行( 三 )


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
二、诗歌表达技巧表解(修辞手法)
类型
概念
说明
表达作用
例句
赏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 , 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 , 激发读者共鸣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以此物比彼物叫拟物 。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 , 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用“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 。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借代 , 委婉含蓄 。诗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 ,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 。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 , 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 , 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运用夸张 , 生动形象 。诗人因愁生白发 , 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此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①强调内容 , 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④还能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运用排比,增强了感染力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①加强语气 , 显得义正辞严 , 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打破平板,掀起波澜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 。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