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手怎么称呼,书法创作如何融合书体( 二 )


书法创作的本意是在表现一种修养,是在写修养,至少在古时候是如此 。创作即是写作,意念在前,书写在后,性情亦在其中 , 通常是先考虑文字的表达,再考虑写得美观,这是由书法以文字为载体所决定的 。许多古人的信札手稿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现在的人也承认书法是表现一种修养,但总想把表现性情作为书法的第一要旨,强调创作的主观性、主导性、主动性 , 主张今天的书法是创作出来的 , 是为创作才存在的 。这种观点我不反对,但我认为这种理由并不完全充分 。我现在有时也在裱好的册页上抄自作的旧诗稿、旧文稿,并非在有意创作,但还有不错的感觉 。自古以来,至少是到明代以前 , 书法一直是围绕着书写进行创作的,这种创作技能的训练、创作能力的积累、创作意识的蒙发、创作过程的完成,都是一挥而就,因此那时的随手随机而写的手札、信函、文稿的草稿都成为今天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能够随机写得自然、流畅、潇洒、富有神韵,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临写前的所谓安排和创意 , 而是持之数年的积累与修养 。我学书初以颜柳开蒙,后渐临习秦汉碑铭,近十年来潜心于行草法书的临习与创作,曾对王羲之、张旭、怀素、米芾、杨凝式、黄庭坚、董其昌、王铎等名家行草反复品味,精心揣摩,为草书的创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才会有今天的创作面目 。除书法以外,我对美术、摄影、音乐、文字 , 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都着力培养浓厚的的兴趣 。偶尔拈来 , 也可得其中滋味 。如果说他们的作品是在表现一种激情、一种冲动、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主张,倒不如说是在表现一个书家多年积淀下来的审美意向和基本技巧,从中传达出内心世界的情感 。因此我认为书法首先是表现修养的艺术,是对各类艺术的修养的吸取,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融会贯通,它不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必需,是对一位成熟书家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
在书法的创作上 , 我认为对书法的创新要大力提倡 , 但不能急功近利 。书法创作应该具有时代感,提倡对各种艺术风格的探索,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风貌的作品 。因此搞书法艺术是既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 。如人所说,创新的基础在于继承,学书要先师承古人,重法度,得传统精髓,学古而不泥古 。一个书家的风格应当在继承传统吸取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气息的融合,注重民间文化内涵的滋养 。随着书法事业的发展,书法作为艺术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厅 。越来越多地注重并发挥展示和欣赏的功能 , 写作过程被融入了激情而变成为创作过程,这种完全是有意识地进入创作,正在使书法创作从过去的方式转变为新的方式 。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周密考虑文字内容与书体的关系,书体与书写风格的关系,创作过程中内容书写与情感表现的关系等等 。倘若一个技艺精湛的书写者,在一幅作品中不能正确地使用文字,传达不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 即使是具有再高超的技能也会无人喝彩 。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 一种能够被历史实践不断验证和广泛认知的过程 。优秀的书家应该倡导并具备创新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等于失去前进的动力 。但有了创新的能力,并不等于已经达到了创新的水平 。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 , 形成一定的量 , 形成一定的风格 , 被一个时期所相对稳定和认可,才有创新的可能 。在我看来,一种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 正像一种书体的形成一样,通常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的提倡和创造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时代书家或一批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那种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创新的滥觞只能适得其反 。
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新应建立在转益多师,厚积薄发,用宏取精的基础上,力求取诸家之长,不断丰富、滋养自己,在前人浩如烟海的墨迹大观中探幽发微,去寻觅、陶冶、积淀自己的风格 。先父生于江宁,曾受过秀润如春的江南文风的滋养,而我则生于东北,经受过粗犷雄浑的北国墨韵的熏陶 , 既得以感受宽博广大、浑穆浩莽、雄奇壮观、豪爽坦诚的气派,又力求以典雅纯朴、清简婉约、舒朗流畅、俊逸自然的韵致,融进笔墨之中 。在气与韵的交织之中,则刻意于风云舒卷,律动于无穷之势;寄情于山海坦荡 , 旷达于心宁神远之境 。我想,无论每一位书家作出何等的努力,历史都会得出最公平、公正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