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

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
历来对儒学的解读也是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 。或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此等等 , 由于标举过高 , 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为圣人难学,儒门难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几个学生给别人讲课,人们都不愿意听,于是他们就跟王阳明反映这个情况 。王阳明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讲学,人们看到圣人来了,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通 。可见,提到圣人二字就发怵 , 也是古已有之 。
时至今日,儒学与当代的联系似乎已恍若前世今生 。即使有,要么是阳春白雪,纯学术的探讨,多半被束之高阁;要么是下里巴人,解读为知足常乐,适足使人意志消沉而已 。然而,究孔子之真意,不过是如何快乐地做人而已 。其所谓的圣人、贤人、仁者、成人等,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人人所应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人非达到不可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意思
《论语·子罕》篇有一段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末由也已 。”

这段话是说,颜渊喟然叹息道:“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 , 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 。夫子教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 。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 。”

“仰之弥高” , 就是抬头看,越看越高 。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文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 , 称为“不见顶相”,就是看不见释迦牟尼的头顶,这当然不是说释迦没有天灵盖,而是说他崇高伟大、没有止境 。“钻之弥坚”,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 , 越钻研越厚实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侠小说来看,功夫很高 , 抓不住了 。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极拳、八卦拳 , 内功到了家似的 。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可用句土话解释 , 就是“这个人摸不透”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这是颜回跟从孔子多年,发自内心的对孔子的赞扬!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本来是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来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
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文

历代对儒学的解读是仰之弥高

文章插图
历来对儒学的解读也是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 。或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凡此等等,由于标举过高,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为圣人难学,儒门难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几个学生给别人讲课,人们都不愿意听 , 于是他们就跟王阳明反映这个情况 。王阳明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讲学,人们看到圣人来了,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通 。可见,提到圣人二字就发怵,也是古已有之 。
时至今日,儒学与当代的联系似乎已恍若前世今生 。即使有,要么是阳春白雪,纯学术的探讨,多半被束之高阁;要么是下里巴人,解读为知足常乐,适足使人意志消沉而已 。然而,究孔子之真意,不过是如何快乐地做人而已 。其所谓的圣人、贤人、仁者、成人等,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人人所应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人非达到不可 。

儒学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懦弱的原因不是什么奴化教育,而是千年的儒家思想!现在这种思想已经不适合现代中国,我们要恢复法家思想!严格的法律 , 奖惩分明的制度 , 这才是强盛的根本!
披阅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始服其治史之精深独到 。其精深处,单看书后洋洋大观的参 考文献可得;其独到处,乃有一“大历史”贯之始终 。因此虽在细节上用力,却并不瑕有某些历史著述的弊?。捍蠖嗑僦ど跸辏?此一时代经济状况如何,政治状况又如何,彼一时代文化发展如何,阶级矛盾又如何 , 所罗列处尽详尽善,却又各自为政 。历史学科,或者说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要求用心去关照,而非用刀去解剖 。当然,用心关照并非以主观臆测替代客观考证,而是以考据为基础,上查天道伦理,下体人情世故,方能把握纷繁芜杂的故事,出入随心,笔下的历史自然血肉兼备 , 是活生生人的历史 。《万历十五年》之独具匠心,盖在于此 。在下体人情 事故一端,直追《史记》 。所述时代既远,查考资料既丰,大可董狐直笔,掾古鉴今 。至于上查天 道伦理 , 亦是此书主题,一语可盖之:“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凡 有因 , 必有果 。作者对何以失败的原委亦交代得清楚 。虽散见于各章,仍然一目了然 。“李贽和他 时代的人物所遇到的困难,则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 , 而它的 标准又过于僵化 , 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 。又有“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 ,  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 , 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一言以蔽之, 没落后的儒家思想一手造就明王朝的失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