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年2.2亿人次,人口流动更自由( 二 )


“异地备案的不断解绑不仅帮助劳动力更加顺畅地流动,还帮助了劳动力所属的家庭,子女可以把老人接到身边 。”这位负责人说 。
在北京成家多年后,小陈打算今年将患肿瘤的父亲从湖北老家接来北京就医和照护 。
“之前,父亲在老家的一家医保定点医院开通了门诊慢特病备案 。前不久,我帮他将门诊慢特病的备案关联上北京某肿瘤专科医院 。”据小陈介绍,目前,她父亲如果在北京进行放化疗治疗,可以通过异地医保卡直接结算,不再需要自己先垫付再回湖北报销,报销比例与湖北一致 。
四川省医保异地结算中心副主任杨梅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 , 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多,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跨省异地就医公平可及性,四川省在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办理、直接结算流程等方面做到了同渠道、同流程办理,确保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人享受同等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
杨梅介绍 , 2017年至今 , 四川省已累计减少城乡居民跨省住院个人垫资84.25亿元,约占整个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金支出的54% 。此外,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沉淀问题,解决了跨省异地居住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垫资、跑腿”问题 , 有利于人才要素流动 。

读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年2.2亿人次,人口流动更自由

文章插图
备案从盖“7个章”到个人承诺
2017年1月17日 , 全国首例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一单式”即时结算在海南省实现 。2020年5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率先升级上线,截至目前 , 累计结算2.19亿人次,涉及医疗费用7035.39亿元,基本解决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垫资”、跑腿报销问题 , 提升了参保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体验 。
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后,跨省就医直接结算更是走上了高速路 , 结算人数和垫资金额都呈现井喷的态势 。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突破50万家 ,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到1.3亿人次,为群众减少垫付1536.7亿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68.4%、238.7%、89.9% 。2023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预计超过70%,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量化指标任务 。
一位亲身参与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程改革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2016年之前,退休人员异地安置为了不降低报销比例,备案表上大概要盖“7个章”,有单位 , 就医地,定点医院的,医保部门,甚至是社区的,参保人盖完最后一个章走完流程交回来后 , 备案表的纸都破烂了 。
现在异地就医管理流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取消就医地医疗机构证明和盖章、备案到地市等方式,精简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 允许参保人补办异地就医备案、支持将急诊抢救视同备案,鼓励区域间积极探索简化备案流程,逐步为参保人异地就医提供便利 。
比如 ,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尔滨旅游”频频出圈 , 也有不少游客在哈尔滨出游时遭遇“滑雪的尽头是骨科”的窘境,而便捷的医保异地结算政策让游客在遭遇身体不适时有了一份安心 。
今年1月,上海市参保患者陈女士在哈尔滨旅游期间 , 因不慎滑倒导致前臂桡骨骨折,同行的家人陪同陈女士到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进行治疗 。陈女士出院时 , 住院期间发生的13181.67元医药费当日即通过医保实现直接结算 。
同时,国家医保局大力推动线上备案 , 推出个人承诺制、代亲属办理等服务,鼓励参保地探索开展“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即时开通、即时享受”的自主备案 。“个人承诺制打开了异地就医备案洪流的闸门 。”上述人士说 。
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 。仅2023年 , 1097.59万人次依托国家渠道线上成功备案,占当年全国备案人次的61% 。
近日,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与多地异地就医人员展开交流 , 多名受访人士认为,2022年以来,异地就医中,如“备案人员范围窄、备案时限短 , 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不能双向享受待遇”等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不少省份已将急诊、多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覆盖到直接结算覆盖范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