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窑之钧瓷,五大名窑钧瓷大碗价值

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
钧瓷
艺术特色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 。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 , 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 , 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 , 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

五大窑之钧瓷,五大名窑钧瓷大碗价值

文章插图
四海太平尊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 , 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 。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 , 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 , 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 。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 , 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 , 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 。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 。中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 。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 , 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 。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 。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 。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 。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 , 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 。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 , 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 , 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 。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 。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 , 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