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2月4日立春,你知道迎春、鞭春、咬春这些习俗吗?

文|戴永夏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冬天结束和春天到来 。因为这一天是四季的开端,春气开始降临,所以称为“立春” 。
立春跟农事密切相关,因而它的许多节俗活动都带有鲜明的农耕色彩 。
这些节俗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先民们就是通过这些活动庆祝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丰收 。
早在周代就有了立春这天迎春的风俗 。
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 。郡国县官,下至令史,服青帻 。”
立春这天,天子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仪式,到京城东郊迎接并祭祀青帝和勾芒这两位司春之神 。
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立春这天,地方长官专门组织穿青衣的队伍游行于街,并设坛亲自主持报春仪式 。
仪式开始先祭祀神灵 , 然后接受身穿彩服的报子“报春” 。报子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 。每报一次,周围群众便齐声呼应 。
在民间,更为普遍的迎春形式是戴春幡和贴宜春帖 。
春幡又叫“春胜”“幡胜”,是用绢、纸、布制成的青色小旗,立春日戴在头上 , 以示迎春 。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皇帝在立春日接受百官朝贺时,还把金银做的幡胜赐给官员簪戴 。
【立春习俗,2月4日立春,你知道迎春、鞭春、咬春这些习俗吗?】后来 , 人们对春幡又做了进一步改进,除小旗外,增加了鸡、燕、蝴蝶、花朵等造型,颜色也由单一的青色变为五颜六色 。人们把这些美丽的饰物戴在头上 , 象征着五彩斑斓的春天的到来 。
除了春胜这种戴在头上的饰物外,立春日还有贴在门上的迎春饰物,叫“宜春帖”,又叫“宜春” , 即写着祝颂新春词语的长方形纸片,类似春联 。
戴春幡和贴宜春帖的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 ,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 。”
至宋代,连皇宫内也流行贴宜春帖 。每逢立春前夕 , 一些御用文人就忙着为内廷写立春的帖子,正如王曾《皇帝阁立春帖子》诗中所写:“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年年金殿里 , 实字贴宜春 。”

立春习俗,2月4日立春,你知道迎春、鞭春、咬春这些习俗吗?

文章插图
立春日的一项重要习俗是鞭春 。
所谓鞭春,就是将泥塑或纸糊的春牛以杖击碎,象征春耕开始,催牛耕地 。鞭春的仪式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习俗传播更广 。
每到立春前夕,各府、州、县将造好的土牛、芒神迎到城门口、官衙前等人群聚集的场所 。立春这天一大早 , 官员们来到放置春牛的地方,用五色丝编织的“春杖”(即鞭子)依次击打土牛三下,称为“打春”,寓意让春牛勤于耕种,换来丰收 。
土牛打碎后,围观者一拥而上 , 争抢碎土,谓之“抢春” 。据说抢得牛头土,大吉大利;抢得牛身土 , 养蚕兴旺;抢得牛角上的土,庄稼丰收 。
自明清以来,鞭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
官府用彩纸扎成春牛 , 并在牛腹中放上栗子、红枣等干果及五谷杂粮 。仪式开始时,由八个或十六个身穿青衣的小伙抬着春牛 , 后面跟着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的队伍 。
立春时刻一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演队伍载歌载舞 , 州县官员手持“春杖” , 将春牛的腹部打破 , 腹中的干果、粮食撒了一地 。
这时围观的群众一拥而上,争抢地上散落的粮、果 。把捡到的五谷拿回家放在自家的粮囤里 , 据说能使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
鞭打春牛时,州县官员还要边打边唱:“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 , 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 , 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立春日 , 全国各地还有食生萝卜或将多种生菜、果品、饼、糖等堆放在盘中食用的习俗 , 谓之“咬春” 。
放这些食品的盘叫“春盘”,盘中的薄饼叫“春饼” 。
咬春之意,是要把春色咬住,不让它悄悄溜走,可见人们对春天是何等珍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