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

文章插图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 。”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 , 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 , 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 。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 , 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
水渐清河渐畅,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在去年开展的专项监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 。可前几年 , 一年都打不上来一条 。”从2005年起,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跟踪监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
对比一条科研渔船一天的渔获量,是科研团队调查鱼类资源变化的重要手段 。姚维志说,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 。去年,科研团队还在长江丁家沱鱼类产卵场发现33尾长江鲟 。
在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 , 也频现珍稀、特有鱼类的身影 。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 , “天天水清,年年有鱼”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姚明昌忙着记录监测情况 。2022年初,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到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贝氏高原鳅4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畅游产卵 。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

文章插图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1月11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林碧锋 摄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 ,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 。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 。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
对珍稀鱼类产卵场威胁较大的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也被纳入整治重点 。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说,近几年,保护区重庆段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时遏制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违法违规苗头,持续保持整治成果 。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
禁渔护鱼 , 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 , 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 。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 。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

文章插图
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右)带领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2022年9月2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黄伟 摄
201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 , 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 。“护鱼志愿队成立前那几年 , 不法分子电鱼猖獗,渔民经常一天捕不到几斤鱼 。”刘鸿说 。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案

文章插图
过度捕捞曾是危及长江鱼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为此 , 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开启禁渔模式 。2020年1月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一年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上游地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偷捕行为,沿江渔民纷纷退捕上岸,珍稀鱼类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园 。
在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鱼志愿队的退捕渔民发挥熟悉鱼情、驾船技术娴熟的优势,负责水域巡护和夜间巡护 , 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 , 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 。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由长江航运公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区联合设立警务室、执法站和巡护站,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电鱼、偷捕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渔护鱼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