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光子星球 , 作者 | 吴坤谚 , 编辑 | 吴先之大模型的火 , 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烧了半年 。随着华为、京东、携程三家发布会赶上晚集 , 按互联网一贯的范式 , 国产大模型这个“新东西”也迎来了自己的半年考 。
只是跟其他业务的半年考有所不同 , 像新能源车、手机、电商平台等业务形态的半年考 , 都有足够的公开数据信息为支撑 , 便于考据分析 , 而大模型到现在都还处一个“黑盒子”的状态 , 没能跑出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 , 所谓数据信息等论据也就无从谈起 。
颇为戏谑的是 , 即使是从产品功能角度出发 , 大模型也未曾诞生通用的评测手段 。面向AGI这一终极目标 , 评测方法自然五花八门 , 例如国内C端用户赖以“测评”大模型的典中典——“松鼠鳜鱼法” 。
或因如此 , 国内大厂大多未能像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OpenAI一般将自家大模型开放使用 , 而是实行内测机制 。
而大模型更多的落地探索向B端与G端倾斜 , 例如腾讯先声夺人的行业大模型以及华为的盘古3.0、京东灵犀等 。作为目前头部玩家聚焦的赛道 , 其大模型偏重尽可能展现成熟的产品形态 , 以商业化落地为基本目标 。例如这一类大模型为了快速向下普及推动商业化 , 除却业务落地导向外 , 本地化部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
即使如此 , 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是“把碗送到面前”的行业大模型仍缺少买账的企业 , 行业模型的风自6月起已经吹了一个月 , 至今未曾出现较大规模的商业合作 。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 , 在如今的投资市场中 , 与大模型相关的投资集中于二级市场而非一级市场 。即使是王慧文这个级别的大牛入场 , 公开消息称其A轮融资远高于2.3亿美元 , 其融资能力相较时不时接收微软百亿美元投喂的OpenAI不可同日而语 。
投资市场是合格的晴雨表 。显然 , 国内大模型在半年考的时间节点所提交的答卷不尽如人意 ,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蛰伏与打磨 , 才能让“故事”成真 。
大模型没有商业模式?
在国内的大模型需要回应市场的质疑中 , 商业模式应该摆在首位 。
ChatGPT这位早已占据用户心智的头把交椅出现热度的明显下降 , 国内最早发布通用大模型百度与阿里两家也在一众玩家跟进后陷入“沉寂” 。究其原因 , 在于通用大模型的商业模式未能跑通 。即使在舆论场上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 但商业闭环始终未能出现 。
以测试范围较广泛的百度大模型为例 , 其商业化应用文心千帆的付费模式是以调用生成的 token 数量收费 , 标准为0.012元/千 tokens , 输出千字文稿需花费0.12元 。
撇开其回收成本的速度不谈 , 0.012元/千 tokens的收费看看似便宜 , 但文本生成往往需要多次交互后才能获取理想结果 , 多次交互prompt将会无限量增加隐性成本 , 毕竟文心千帆可不是挥之即来的员工们 。
与之相似的场景是问答社区 , 学界人士孙权(化名)告诉光子星球 , 模型应用的使用体验与问答社区中搜寻高质量答案相似 , 其用户思维是问题粒度 , 而付费意愿往往只会在找到高质量回答之后才会产生 。因此百度选择了推理文本数为付费标准 , 只是目前还无法cover商用隐性成本 。
如果采用B端喜闻乐见的月度付费 , 那也只是将成本支出方从用户转为自己 , 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ChatGPT面对C端用户20美元/月的定价之下 , 尚且存在偷工减料之嫌便是最佳佐证 。
当下 , 通用大模型的商业化无论是走B端还是C端都难以做到盈亏平衡 , 同时还很可能遭遇诸如AI伦理、监管等合规性风险 。因此 , 大模型的行业化、垂直化成为落地需求下的范式转变 。
反观行业大模型 , 虽说其产品形态始于落地需求 , 但是在实际落地中出现的问题却也有待解决 。
推荐阅读
- 数智商业技术2.0时代的新「三驾马车」,阿里妈妈郑波谈如何把握生成式大模型
- AI大模型能否继续扩展?
- 2023年下半年全国11个地区事业单位招聘16637人,笔试时间8月26日
- 报告:上半年求职情绪以 “稳”为主
- 《长相思》还在播,杨紫又有两部新剧蓄势待发,搭档的个个是男神
- 通俗解构语言大模型的工作原理
- 大模型重新激活电商领域ChatBot,新的流量入口到来?
- 去年招聘28万人,今年又招聘3万多人,难怪半年卖车126万辆
- 首个线性注意力Transformer大模型:1750亿参数,速度、精度更优
- 唐嫣新剧造型被批老气,2023年了还在贴头皮,毫无仙气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