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AI克隆网红明星上线,不止是娱乐行业“躺赚”

撰稿 / 马尔文(媒体人)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花30元就可以和网红明星视频聊天了 。
据红星新闻报道 , 近日 , 有创业公司上线了网红明星的“AI克隆人” , 用户可以在App中付费与其进行交流 , 付费看虚拟人的朋友圈、拨打视频电话等 。据称 , 其后台报名参加“AI克隆人”的“全网粉丝总数已超过5亿” , 但该商业模式是否可行 , 隐私安全如何保障等 , 也引发了舆论关注和担忧 。
复制分身以扩散影响力和变现 , 一直是娱乐偶像工业的目标之一 。不管是线下的见面会、IP周边 , 还是线上的数字版作品、直播等 , 都是借助新的媒体技术 , 强化与粉丝的关联 。
因此 , 在虚拟人技术和AI复制技术双重接近成熟时 , 率先想到“AI克隆”的模式来增强影响力和增加变现渠道的 , 依然是泛娱乐行业 。
据测算 , 新上线的某网红“AI克隆人”产品 , 如果能产生1万个基础付费用户 , 那么等于该网红仅需提供一部分自己的语音、外貌等特征 , 就可以“躺赚72万元” 。
商业模式何以“看似可行”
实际上 , 这并非模式或者创意上的创新 。一个月前 , 美国已经有女网红通过复刻一个AI版本的自己与粉丝们“谈恋爱” , 据报道 , 该网红年收入可达到6000万美元 。
这种操作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看似可行的商业模式 , 首要原因是“克隆人”的AI技术门槛大幅降低 。本质上 , 只需要一个通用的面部和语音识别技术 , 接入一部分聊天大模型 , 再获得肖像权等隐私数据的使用许可 , 便可以凭空制造一个虚拟人 , 与粉丝完成基础互动 。
其次 , 情感、社交和偶像崇拜 , 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性需求之一 。比起商业效率的提升、AI作画写代码等应用领域 , 满足现代人尤其是都市生活中的精神孤独问题 , 也是AI技术会率先应用的场景 。
在这次“AI克隆人”概念引发关注之前 , 近年来 , 实际上早已出现了数字虚拟人的行业 。
【首批AI克隆网红明星上线,不止是娱乐行业“躺赚”】例如 , 初音未来等虚拟偶像早已展示了新的数字技术对文娱行业的冲击 , 而在元宇宙等概念成为风口之后 , 借助AI技术实现的虚拟恋人等主打社交和精神陪伴的产品也蜂拥而至 。
2020年美国媒体曾做过调研 , 在全球范围内将一个“虚拟恋人”当做伴侣的人已经超过了1000万 。可以猜想 , 三年后 , 这一数字应该早已有了大幅的增长 。
此次引发争议的“AI克隆人” , 本质上依然属于数字虚拟人经济的一部分 。唯一不同的是 , 这并非纯粹的“虚构” , 而是将现实世界的形象和关系投射建构到了AI之中 , 现实偶像与现实的粉丝互动被AI复制到了虚拟空间之中 , 虚实之间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 。
“AI 孙燕姿”走红后的必然
网红明星“AI克隆人”带来的击穿和打破 , 并不是技术创新 , 而是传统商业模式的“AI增强” , 属于偶像数字化的一部分 。
所谓偶像数字化 , 是创造现实偶像的虚拟投影 , 使得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开始变得更为立体和双向 , 进而大大拓宽了偶像工业之中的影响力和变现渠道 。
B站上 , 无数孙燕姿的粉丝沉迷于“AI 孙燕姿”翻唱不同作品 , 本质上便是AI技术对孙燕姿的演唱技巧进行了低成本的拓展延伸 , 使得孙燕姿本人不需要做出任何技巧的磨炼和公开的演出 , 同样可以满足不同粉丝的个性化需求 。
“AI 孙燕姿”走红之后 , 就可以预测的是 , 这一技术未来必然会在偶像以及泛娱乐领域被广泛尝试 。偶像工业的商业模式精髓是为用户创造一个精神幻影 , 让粉丝在被制造的侧面之中发掘内心的投射 , 从而心甘情愿产生情感连接 , 继而进行付费 。
AI复制的技术加上迎合用户偏好进行回复的定制化能力 , 理论上可以使得偶像的影响力进一步沉入粉丝的个体精神世界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