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生平资料~~郑燮是谁?( 二 )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 。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 。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 。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 。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 。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 。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
Q4:郑燮简介
郑燮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
郑板桥以怪出名,他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 。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
扩展资料
郑板桥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 。
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 。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Q5:古代诗人郑燮的资料?
您好!郑燮即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年)清代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生平介绍: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309/7381669.htm?fromId=33058#2【有关他的诗: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 。”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 。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推荐阅读